第七期腹部检查二
2021-3-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525.html
第二站——腹部检查
四、触诊
(一)腹壁紧张度
1.全腹壁紧张度增加见于:
①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胃肠穿孔、实质脏器破裂等导致):炎症刺激腹膜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
②结核性腹膜炎: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感,不易压陷,为面团感或揉面感,还见于癌性腹膜炎。
2.局部腹壁紧张见于该处脏器的炎症累及腹膜时,如:
①急性胰腺炎出现上腹或左上腹壁紧张;
②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壁紧张;
③急性阑尾炎常出现右下腹壁紧张。
(二)压痛及反跳痛
1.压痛: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
2.反跳痛:在检查到压痛后,食指、中指、无指三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反跳痛的出现,提示症已累及腹膜壁层,当突然松手时腹膜被牵拉下引起疼痛。
3.腹膜刺激征: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4.压痛点
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时,称为压痛点。
(1)阑尾点(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
(2)胆囊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三)腹部包块
腹腔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包块。
触到包块要注意:
①其来源于何种脏器;
②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
③实质性还是囊性;
④良性还是恶性;
⑤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
⑥包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
(四)肝脾触诊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者于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肋弓下1cm以内,剑突下如能触及肝左叶,多在3cm以内。2岁以下小儿的肝脏相对较大,易触及。
1.触诊方法
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使腹壁松弛,医师位于被检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被检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食指前端的桡侧或食指与中指指端对着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分别沿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自下而上触诊。
被检者吸气时,右手随腹壁隆起抬高,上抬速度要慢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
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若未触及,则反复进行,直至触及肝脏或肋缘。
为提高触诊效果,可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掌托住被检者右后腰,左手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右手方法不变。
检查肝左叶有无肿大,可在腹正中线上由脐平面自下而上进行触诊。如遇腹水患者,可用沉浮触诊法。在腹部某处触及肝下缘后,自该处起向两侧延伸触诊,以了解整个肝脏和全部肝下缘的情况。
2.注意事项
正常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触及肝脏后,应详细描述以下几点:
(1)大小:测量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垂直距离,并注明以叩诊法叩出的肝上界位置。同时测量前正中线剑突下至肝下缘垂直距离。
①肝脏下移时:可触及肝下缘,但肝上界也相应下移,且肝上下径正常。
见于腹壁松弛、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等导致的膈肌下降。
②肝大时:肝上界正常或升高。
弥漫性肝大:见于肝炎、脂肪肝、肝淤血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等,并常能触及或看到局部膨隆。
③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
(2)质地:一般分为三级,质软、质韧和质硬。
正常肝脏质地柔软;
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质地稍韧;
慢性肝炎质韧;
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硬。
肝脓肿或囊肿有积液时呈囊性感,大而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表面形态及边缘: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
①肝炎、脂肪肝、肝淤血:表面光滑,边缘圆钝;
②肝硬化: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边缘不整齐且较薄;
③肝癌、多囊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粗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一致;
④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及肝包虫病:表面呈大块状隆起。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大被绷紧时,则肝有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弥漫性轻度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的局限性压痛。
(五)脾脏触诊
1.触诊方法:正常脾脏不能触及。
内脏下垂、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时,膈肌下降,使脾向下移而可触及。除此之外若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
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
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医师左手绕过被检者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检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2.脾肿大分度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
①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
②超过3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③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
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包块相区别。
3.脾肿大的测量方法
(1)轻度脾肿大:只作甲乙线测量,甲点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乙点为脾脏在左锁骨中线延长线上的最下缘,两点间的距离以厘米(cm)表示。
(2)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和丁戊线。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之间的距离。丁戊线为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
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①轻度脾肿大:见于慢性肝炎、粟粒型肺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急性疟疾等,一般质地较柔软。
②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溶血性黄疸、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疟疾后遗症及淋巴瘤等,一般质地较硬。
③高度脾肿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
高度脾肿大,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淋巴瘤等。
脾囊肿时:表面有囊性肿物。
脾脓肿、脾梗死和脾周围炎:可触到摩擦感且压痛明显。
(六)墨菲征
正常胆囊不能触及。
墨菲征阳性(胆囊触痛征):急性胆囊炎时胆囊肿大,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左手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钩压右肋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此时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的现象。
库瓦西耶征阳性(无痛性胆囊增大征阳性):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时,胆囊无压痛。
(七)液波震颤
用于~mL以上腹水的检查。
液波震颤(波动感):检查时患者平卧,医师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冲击患者另一侧腹壁。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
为防止腹壁本身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