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肠系膜的坏死性淋巴结炎

2021-2-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患儿,女,12岁,以“间断发热一个月”为主诉入院。一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39℃,每日发热1-2次,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医院给予抗炎、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后好转。停药后再次出现发热,医院再次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入住我院。12小时前出现恶心呕吐及腹痛,考虑“急性阑尾炎可能性大”。

入院查体:T36.4℃,P次/分,R20次/分,BP/55mmHg;神清,一般状态较差,呼吸平稳,无鼻扇及三凹征,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红润,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腹软不胀,右下腹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肢端末梢温,CRT3秒,四肢活动良好,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39*10^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CRP60.40mg/L;肌钙蛋白I0.01ug/L,CK-MB同工酶质量0.2ug/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心肌酶谱:CK33U/L,CK-MB14U/L。血糖(空腹)5.33mmol/L。降钙素原0.ng/mL。腹部CT:肠系膜根部、回盲部周围及腹膜后多发融合肿大淋巴结伴周围大量渗出,性质待定,必要时进一步详细检查。阑尾浆膜面略毛糙,注意慢性阑尾炎。

患儿目前诊断:发热待查,右下腹腹膜炎,考虑阑尾炎可能性大。

依据:

1.间断发热一个月,腹痛伴恶心12小时;

2.一般状态较差,右下腹压痛,伴肌紧张及反跳痛;

3.CRP60.40mg/L

4.腹部CT:肠系膜根部、回盲部周围及腹膜后多发融合肿大淋巴结伴周围大量渗出,阑尾浆膜面略毛糙,注意慢性阑尾炎。

根据病史查体及腹部CT检查,手术适应证明确。

术中探见阑尾位于盲肠下位,轻度充血水肿,表面无脓苔,无穿孔,切除阑尾后探及回盲部近端一肿物,质地硬,位于系膜内,大小约3*4cm,与周围肠管界限不清,其内可见出血坏死,周围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图)。

切取部分肿物组织送冰冻病理学检查,冰冻切片结果提示淋巴瘤不除外,待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认。向家属交代病情后扩大手术切口,完整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

患儿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术后仍持续高热,给一次激素辅助退热,术后第四天体温逐渐下降。术后病理回报:(肠系膜)坏死性淋巴结炎,符合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慢性阑尾炎。术后恢复顺利,第八天复查腹部CT,肠系膜根部、回盲部周围及腹膜后淋巴结较前明显减小,术后第十一天出院。术后半年随访,无发热等症状,医院超声显示:肠系膜根部、回盲部周围及腹膜后未见肿大的淋巴结。

患儿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再次查体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均正常,未见肿大。

本例最终病理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组织学上,受累淋巴结结构部分保存,可见残留淋巴滤泡。在副皮质区内分布片状不规则性坏死灶,可见核碎片;浅染的组织细胞增生,见吞噬核碎片,形成“新月状”。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常缺乏,为诊断的重要依据。CD6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坏死性淋巴结炎好发于青年女性,常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直径多在0.5-2.5cm,发生于肠系膜的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上罕见,表现为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可降低、CRP增高。需与阑尾炎、肠道肿瘤、淋巴瘤、炎性肠病、肠结核等疾病鉴别。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治疗有效,确诊一般需要淋巴结病理活检。

李永军

阅读是进步的阶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chenggw.net/fmjhyw/13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