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结核
2020-10-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概述1.结核菌血行播散到肾上腺。皮质、髓质均被破坏,形成结核结节、肉芽组织、干酪性坏死灶及钙化。2.肾上腺结核是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又称Addison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起病缓慢,其症状有皮肤色素沉着、乏力、恶心、呕吐、低血压等。病理改变多为髓质和几乎全部皮质被结核灶破坏,早期腺体肿胀,晚期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钙化,有时腺体萎缩。3.多累及双侧肾上腺,增大的肾上腺主要表现为2类:(1)肿块样增大;(2)肾上腺的体积增大,基本保持肾上腺的轮廓完整。密度多不均匀,常出现斑点或斑片状钙化,出现率约50%。4.临床上为Addison病的表现,皮肤色素沉着。5.进展期(临床早期)肾上腺增大,病灶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明显环状强化,稳定期(临床后期)肾上腺多数较小且形态不规则,病灶纤维化、钙化明显且不强化。据此病理上常将肾上腺结核分为干酪坏死期和纤维化钙化期。6.肾上腺结核是由血行播散所致,肾上腺结核发病时其结核病灶常具有活动性,早期患者抗结核治疗有效。二.临床表现单侧肾上腺结核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双侧受累者临床症状相对明显。但通常当肾上腺腺体被破坏90%以上时才会出现Addison‘s病,即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相应症状,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乏力、食欲不振、腹痛等,患者对感染、外伤等各种应激的抵抗力减弱,易出现肾上腺危象,重者甚至休克、昏迷乃至死亡。肾上腺结核患者多伴有其他部位结核,主要是肺结核。因此患者可同时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的一般结核中毒症状,或伴有咳嗽、咳痰、尿频、尿急等相关脏器结核症状。三.CT表现1.肾上腺体积增大、囊变、钙化以及环形强化等。2.以双侧为主,可呈普大型、结节型、肿块型;3.普大型即腺体弥漫受累,呈较均匀普遍肿胀,而外形轮廓尚存;4.结节型即腺体局部有结节状结核肉芽肿形成,外形类似于腺瘤;5.肿块型即结核灶发展增大、形成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多>2.5cm。6.强化程度总体呈乏血供特点,可见3种强化方式,即周边环形强化(干酪样坏死伴周围炎性反应)、不均匀轻度强化(结核肉芽肿形成)以及无明显强化(纤维化与钙化)。四.鉴别诊断肾上腺结核的CT表现虽具有一定的特点,但不具有特异性,干酪坏死期应与包括肾上腺转移瘤、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肾上腺淋巴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以及肾上腺血肿等多种肾上腺肿块鉴别,而纤维化钙化期应与肾上腺钙化、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血肿及肾上腺萎缩鉴别。1.肾上腺转移瘤常表现为双侧或单侧性肿块或肾上腺弥漫性增大,可伴有坏死、囊变、出血以及不规则厚壁环形强化,钙化非常少见,通常有原发肿瘤病史和(或)其他器官转移灶,病程发展快,多数有原发癌的症状。2.肾上腺腺瘤一般为单侧分布,类圆形,直径多<5cm,密度较均匀接近水样、很少有钙化,边界光滑清晰,轻到中度均匀强化,可分为有功能和无功能两类,有功能者可导致相应症状和生化异常。3.肾上腺增生表现为双侧腺体弥漫性增大,但密度较均匀,边界光滑清晰,无钙化及异常强化,一般伴功能性临床和生化表现。4.肾上腺淋巴瘤可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受累,呈均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也可发生囊变或坏死,但出血和钙化非常少见,多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临床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单侧,双侧分布约占10%(“10%肿瘤”,即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外,约10%肿瘤为多发及约10%肿瘤为恶性);肿瘤多呈类圆形肿块,常有坏死、出血和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临床上常有阵发性高血压,血、尿中儿茶酚胺高于正常。6.肾上腺血肿通常以一侧为主,右侧多见,急性期为较高密度,CT值约50~75HU,增强扫描血肿无强化,短期CT随访病灶密度逐渐下降,体积亦逐渐缩小,符合血肿演变过程,病程变化快,大多数发生于胸腹部严重外伤后,偶见于手术、出血性体质及抗凝治疗时。7.单纯肾上腺钙化非常少见,主要见于肾上腺外伤出血后,其钙化呈片状较均匀,无肾上腺萎缩及肾上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8.特发性肾上腺萎缩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改变为皮质纤维化,CT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均匀一致性变小,萎缩不伴有钙化,临床上除具有Addison’s病表现外,还常合并有其他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检出肾上腺自身抗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