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气,养气就是养命血是气之根,血
2022-7-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一、人活一口气,养气就是养命
在中南海,我前后为三位老首长做过保健医生,他们都很长寿。最长的活了92岁,最短的也活了87岁。在这些德高望重的人身边工作,我体会最深的健康秘诀就是:天地要阴阳和谐,人体要气血平衡。
天地要阴阳和谐,才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体要气血平衡,才会精神抖擞,百病不侵。如果天地阴阳不调,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庄稼没有收成,灾民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安宁。如果身体气血不平衡,一会儿心脏气短,一会儿肺上淤血,整天胸口上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人又哪来健康。所以,健康不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看气血是否平衡。
那么,什么是气呢?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你听了一定头晕,就是学中医的人也糊涂。其实,气很简单,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气,是人体的动力。
汽车没有动力,就不能行驶;轮船没有动力,就不能航行;飞机没有动力,就不能在天上飞;人体没有动力,生命就会结束。人究竟活的是什么呢?人活的就是一口气。西方人说,上帝最初造人时,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状捏成人的样子,但这个人没有生命,上帝想了想,往泥人的鼻孔里吹进了一口气,泥人立刻便有了生命。所以,气是生命之本。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今天,老百姓形容某某人死了,常会说:“某某昨天断气了。”断气实际上就是指人体的气散了,气散了,身体没有了动力,生命也就结束了。
如果将人比做一棵树,气是树根,身体是树干和树叶。根深才能叶茂,气长才会命长。养气就是养根,我们将气养好了,养足了,身体才会硬朗、结实,才能百病不侵。如果根弱了,树干和树叶就会枯黄。这就是《难经》说的“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在自然界中,风起云涌,风吹草动,这都是气在运动。那么,身体内的气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它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身体内的气具有人体发动机的功能。人的生长发育、脏腑的活动、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需要气的激发和推动。一个人如果气虚,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血行滞缓,或水液不化,或津液不布,或痰湿内生。
其次,气具有人体空调机的功能。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不能高也不能低。烈日炎炎,室外的温度已高达40℃,人体的温度仍然维持在36.5℃左右。天寒地冻,室外的温度已低于零下5℃时,人的体温还是维持在36.5℃左右。人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因为身体里的气。当外面的温度降低时,人体内的气就开始收敛、关闭,以便保持体温,这就是人一遇到寒冷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原因;当外面的温度升高时,人体内的气便开始发散,将多余的热排出体外,这就是人遇热会出汗的原因。气就是身体内的空调机,它调节体温,保持恒定。但现在,很多人都借助体外的空调机,天热了,开冷风,天冷了,开热风。殊不知,体外的空调用多了,体内空调的功能就会减弱,所以,现在的人越来越容易发热,也越来越畏寒惧冷。
气还具有人体稳压机的功能。人体内的各种脏腑器官时刻都在承受着地球的引力,按照物理学原理,它们随时随地都有下垂的可能,但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又相对稳定呢?这是因为气,气的运动在人体内产生的力量,能抵消掉地心引力,使之保持平衡。不仅如此,气产生的力量还可以统帅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还可以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布和排泄。如果人的气虚,器官就容易下垂:脾胃之气虚弱,胃就容易下垂;肝气虚弱,肝就容易下垂;肾气虚弱,肾就容易下垂;中气不足,脾肾亏虚,子宫就容易下垂。
最后,气还具有人体能量转换机的功能。在大自然中,水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风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在人体中,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总之,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的,我们称这一能量转化的过程为“气化”。人体气足,气化功能就强;人体气虚,气化功能就弱。
所以,气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我今年已经75岁了,接触过很多长寿的人。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一个规律:他们体内的气都很足。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听他们的声音。他们说话时底气十足,声音洪亮而绵长。我认识一位岁高龄的寿星,每次和他谈长寿经,我都受益匪浅。老人走路稳健,精神抖擞,声音洪亮。他平时喜欢读书看报,经常把从报刊上看到的新闻、养生保健常识等读给村里的老人听,我发现他每次读报时都抑扬顿挫、底气十足。
所以说,声如洪钟的人一般都活得比较长,因为他的底气足。底气足的人体内气的运动有力,气化功能强大,可以化邪、化湿、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质,也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很快能将它“气化”,代谢出体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相反,体内气虚,说话有气无力的人,一般身体都不太好,经常大病小病不断。这样的人,即便天天吃无毒无害的食品,也可能由于运化不良,残渣留存在体内,各种疾病便由此而生。
有的人会说,既然气这么重要,那么是不是只要补气,就能保持健康的体魄,就能避免疾病的侵袭?于是,许多人盲目进补。听说补气佳品莫过于人参,他们就天天吃,日日补。结果,健康没找着,身体却“补”出了一堆毛病:头痛、烦躁不安、手足心发热、胸闷如堵、腹胀如鼓,等等。
实际上,这种盲目补气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气虽然是生命之本,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这就是咱们中国哲学和医学最智慧的地方。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
气大伤血,气太过了,血就会虚。常有病人问我,上火了,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应该吃什么药才能祛火。这个火,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内多余的气。气太过了,就形成了火,火太大了,就会催逼着血在身体内肆无忌惮地乱行。人不能太寒,也不能火大。有人一吃人参补气,鼻血就长流,就是因为他们的气本来就不缺,一补就补过了头。这样既伤了气又伤了血。因此,过和不及,都不是长寿之道。
二、血是气之根,血足气就旺人体虽然复杂,但最根本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是气,一是血。《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生命的根本,至于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而运行的。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如果我们将气比做汽车的动力,那么,血就是汽油。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成离不开气,气也不能离开血而独存。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我常听到许多爱美的女性抱怨皮肤粗糙、松弛老化,长斑、掉发,她们对着镜子叹息完之后,便将钱大把大把送进了美容院,结果换来的仅是短暂的美丽,过不了一个星期,皮肤又原形毕露。其实,这些症状都是气血失衡引起的。气血失衡,气不能将血液按时送到皮肤,皮肤缺少营养物质的滋养,当然就会粗糙、松弛、老化;气血失衡,血就会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色素,积淀在哪里,哪里就成了斑。斑是什么?斑就是气滞血淤的标志。发为血之余,气血失衡,头发自然会脱落。因此,真正的美容应该从调理气血开始。一个人只要气血平衡了,面色就会白里透红,神清气爽,吃得下,排得出,睡得香,浑身上下充满活力,无病无痛,既健康又美丽。
气血失衡有以下几种情况:气滞血淤
人体内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这一切都依赖气的运动。然而,一天,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了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了下来……这就是气滞血淤。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滞血淤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气滞血淤出现在心脏,人就会心慌、胸闷、心绞痛,最后患上心脏病。气滞血淤出现在肺上,人就会呼吸困难,患上哮喘、肺炎和肺结核。气滞血淤出现在胰腺上,人就会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气滞血淤出现在肝上,人就会脾气急躁,患上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气滞血淤出现在胃上,人就会胃酸、胃痛,患上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气滞血淤出现在脑部,大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重则会患上脑溢血、脑血栓、脑梗死、脑萎缩和老年痴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
气是血的统帅,统帅孔武有力,血就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旦统帅的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这时人便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况。
气虚血淤
人体的气并不虚弱,却被堵塞住了,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滞血淤。人体的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虚血淤。气虚血淤兼有气虚和血淤之象,常常会引起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
气随血脱
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流失之时,气无所依,便会随之外脱。气脱阳亡,这时人就会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严重者则会当场昏迷。
气血两虚
气虚血也虚,这种情况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引起,此时的人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萎黄,常常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总之,气与血就像一对夫妻,一阳一阴,谁也离不开谁,二者和谐,身体就会平安,它们一闹矛盾,人就会坐立不安。
胡维勤教授,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受中南海保健处委派向全国多位权威中、西医糖尿病专家学习多年,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先后担任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首长的医疗保健专家。
本文摘自《胖补气,瘦补血》一书,胡维勤著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