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锐讲堂贝氏柯克斯体引起Q热的重要人
2021-2-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俗称Q热立克次体)是引起Q热的病原体。Q热是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重要人兽共患病。蜱、野生动物、禽类等均可为贝氏柯克斯体的宿主。人类Q热的传染源主要为感染家畜,特别是牛、羊。贝氏柯克斯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易于保存和运输,可以通过气溶胶释放或随尘土扩散引起大范围人兽感染,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生物恐怖剂。
生物学特性
贝氏柯克斯体属于变形菌纲γ亚群,是一种专性吞噬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系统发育分类上与嗜肺军团菌关系最密切。贝氏柯克斯体在巨噬细胞吞噬溶菌体内生长繁殖,产生2种主要类型,一种为能够胞外生存、结构稳定、染色质致密、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的小细胞型,另一种为胞内繁殖、代谢活跃、形态多样、染色质疏松的大细胞型。贝氏柯克斯体存在宿主依赖的相变异现象,具光滑LPSI的I相贝氏柯克斯体毒力强,而含粗糙LPS∥的∥相株毒力减弱或无毒。从病人和动物体内分离的贝氏柯克斯体菌株多为I相。
标本类型
该病原体可从肺泡灌洗液、痰液、外周血、组织等多种临床标本中检测到。
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Q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疼,常伴有肺炎、肝炎等;慢性Q热表现为长期持续或反复发热,常伴有心内膜炎、慢性肝炎、骨髓炎等,病死率高达60%。该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呼吸道是主要途径。由于Q热常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因此临床上常易误诊为伤寒、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沙门氏菌感染甚至是结核或布鲁氏菌病。最常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为血清学诊断,包括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补体结合(CF)实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等。但这些方法都需要纯化的贝氏柯克斯体全菌作为抗原,由于提取纯化贝氏柯克斯体的防护要求高,工艺复杂,因此这些方法都难以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此外,常见的临床检测手段还有PCR法。
Case1:贝氏柯克斯体导致脊柱感染
一名74岁的男性,有冠状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和腰椎狭窄病史,于年1月来到急诊室,报告严重下腰痛,并伴有右下肢放射。患者在年4月经历了多次血管外科手术,包括修复右侧髂内动脉瘤,这需要人造血管,并在年7月进行L1-4椎板切除术。术前症状已初步解决。然而在年12月,患者开始出现下腰痛和神经根病,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L5-S1骨盘炎。患者接受了L5-S1椎间盘间隙的IR吸入,但培养未能显示病原体。患者开始经验用药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计划持续6周。当时还进行了更广泛的检查,包括Q热的血清学检查。之后患者开始使用强力霉素和羟氯喹治疗,同时继续使用万古霉素。由于人造血管是Q热感染的已知危险因素,且既往报道表明人造血管与椎体骨髓炎存在相关性,怀疑该患者的感染与他的血管病史和干预有关。
不幸的是,尽管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病人的疼痛仍持续,且已无法独立行走。年3月进行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示L5-S1椎间盘炎进展,棘旁区以及直接与棘旁粘液瘤相连的右髂动脉瘤周围有高代谢活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椎间盘炎进展,L5-S1处有中高度丢失。患者再次入院接受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联合手术。在CDC的建议下,所有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外科医生都戴着呼吸器。手术过程中,房间被封闭,所需的材料通过单向入口运送。手术部位的细菌、抗酸杆菌和真菌培养均阴性,盆腔组织聚合酶链反应显示贝氏柯克斯体阳性。5月份,患者出现背部持续不适,伴有严重的右腿神经根疼痛,MRI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显示椎前间隙复发性积液。为此进行红外引流安置,症状得到缓解。之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继续服用抗生素治疗12-18个月。
Case2:贝氏柯克斯体导致血管感染和淋巴瘤
患者男,58岁,年9月肾下主动脉闭塞,有血管搭桥史,每周使用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年9月常规随访时行腹部超声检查。患者提到几周以来下腹部疼痛,但没有任何盗汗、发烧、体重减轻、皮疹或其他症状。否认与动物接触史,但居住在年至年年间Q热高度流行的荷兰地区。
腹部超声显示双侧肾积水伴广泛的腹膜后肿块。随后的电脑断层扫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示广泛的腹膜后、腹腔内、纵隔、颈和腋窝淋巴结病,肺部肿块和右肾上腺病变。此外,腹主动脉和左髂动脉显示F-FDG摄取增高,未作进一步分析。腹膜后肿块活检和骨髓活检显示为AnnArborIV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该NHL亚型最初的病理组织学分类不明确。医院重新检查病理标本证实存在B细胞非霍奇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是最可能的组织病理学亚型。随后开始用药治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停用依那西普。停用依那西普后,患者经历了两次风湿性关节炎发作,并接受短期的泼尼松治疗。三个周期化疗后的PET扫描显示,除肺病灶、肾上腺肿块和下颈部淋巴结外,所有淋巴瘤部位均消退。主动脉和左髂动脉F-FDG摄取增高无变化。由于肺部病灶对化疗无反应,怀疑为第二恶性肿瘤,可能是转移性肺癌,并计划进一步分析。与此同时,化疗被中止,等待对疑似肺部病变的分析。
在最后一次PET扫描后不久,病人被诊断为肺栓塞,开始用肝素进行治疗。由于抗凝剂的使用和难以接近肺部病变,诊断没有被证实。年2月进行PET扫描,所有NHL定位均持续回归。主动脉、左髂动脉F-FDG摄取明显增高,肺病灶及病理颈淋巴结无变化,肾上腺病变稍大。病人被转诊为第二意见但不想接受任何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年6月重复PET扫描发现腹主动脉和左髂动脉F-FDG摄取高度增加,左髂动脉附近出现小脓肿。由于怀疑血管搭桥感染,进行贝氏柯克斯体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血培养为阴性,但贝氏柯克斯体I期和II期IgG抗体反复阳性,I期IgG抗体滴度最高为1:。对血清进行两次聚合酶链反应,但均为阴性。根据荷兰慢性Q热诊断标准共识以及Eldin等人制定的标准,该患者被诊断为贝氏柯克斯体血管感染,并于年7月开始使用强力霉素(mg/d)和羟氯喹(mg/d)治疗。体检或PET-CT未见心内膜炎征象,但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没有超声心动图的情况下,不能肯定排除合并心内膜炎的存在。治疗开始后,患者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并于年9月拒绝继续治疗。年3月,患者出现反复黑便和直肠出血,但拒绝进一步诊断。随后患者病情恶化并于同月去世。
之后对腹膜后淋巴瘤组织样本进行了针对贝氏柯克斯体的特异性16SrRNA免疫荧光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为强阳性。这说明患者在年9月诊断为NHL时已经存在感染,但当时未报告任何体重减轻或发烧症状。尽管如此,他在入院后不久就出现了明显的炎症症状,不发烧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贝氏柯克斯体导致的Q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缺乏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未被重视的情况下,该病误诊、漏诊相当严重。简便而实用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建立对Q热的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除上面提到的几种检测方法外,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广泛覆盖包括贝氏柯克斯体在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分枝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协助临床快速找到致病体,实现疾病的早诊早治。
向上滑动阅览
小锐讲堂
铜绿假单胞菌——重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
鹦鹉热衣原体——人体三大致病衣原体之一
纹带棒状杆菌——一种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
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院内感染菌
白色念珠菌——不可忽视的条件致病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医院内感染及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烟曲霉——易被误诊的感染疾病元凶
耶氏肺孢子菌——免疫抑制人群的易感菌
细环病毒——抗病毒免疫能力的功能性生物标志物
大肠埃希菌——人体共生条件致病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非发酵菌
汉坦病毒——通过鼠类传播的高变异性病原体
尖端赛多孢子菌——诊断困难的新兴病原体
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机会致病菌
星座链球菌——一种容易被临床忽视的条件致病菌
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马尔尼菲篮状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易感病原体
单增李斯特菌——不惧冰箱的食源性致病
恙虫病东方体——易漏诊误诊的恙虫病元凶
锐明微?快速助力重症病患病原识别、快速检出,助力临床医生精准诊断,有效对症下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丽莉.贝氏柯克斯体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6.
2、LundyP,ArnoldP,HanceK.Coxiellaburnetiiinfectionofthespinerequiringneurosurgicalintervention.SurgNeurolInt.Sep20;10:.doi:10./SNI__.PMID:;PMCID:PMC.
3、vanRoedenSE,MelenotteC,HermansMHA,SinnigeHAM,NooijenPTGA,AudolyG,HoepelmanAIM,OosterheertJJ,RaoultD,WeverPC.Casereport:CoxiellaburnetiivascularinfectionandlymphomaintheNetherlands.Infection.Feb;46(1):-.doi:10./s---9.EpubAug24.PMID:;PMCID:PM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