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哭闹警惕肠套叠

2021-10-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又到了小儿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了,门诊上有许多家长是因为宝宝长时间莫名的哭闹或不爱吃饭而就诊。“我家宝宝今天一直哭闹,给他喜欢的玩具都不行,这是怎么了?”、“我家宝宝平时挺乖的,今天不知道怎么了总是闹”、“孩子总是说肚子不舒服,我从其他宝妈那里也交流了,会不会是肠绞痛?”、“孩子今天不爱吃东西了,还吐了两次”,如果你家的宝宝有类似的症状就要警惕了,这个很有可能是一种让很多家长揪心的疾病——肠套叠。

肠套叠,这是一种在小儿非常高发的疾病,没遇到过的家长感觉这个病很陌生,遇到过的家长痛苦不堪,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谈一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疾病。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简单来说,可以理解成肠子套肠子。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所以,即使是两岁以上的孩子,我们依然要警惕这种疾病。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肠套叠的可能病因。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所以,平时好好的孩子也会突然得这个病。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所以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性疾病都能导致肠套叠。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这种的肠套叠一般会反复发作。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什么情况下要警惕孩子有没有得肠套叠呢?现在我们带大家大致了解一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一旦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记得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典型的肠套叠四联症:“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大便”。

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阵发性哭闹:宝宝表现为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哭闹时成蜷缩状(将膝盖向胸部靠拢)。腹痛让孩子哭得非常大声,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暂时安静几十分钟,再次剧烈哭闹,如此反复发作。

阵发性哭闹是因为严重剧烈腹痛与无痛期交替。疼痛发作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

呕吐:腹痛发作后不久便发生呕吐,初为奶汁或其他食物等胃内容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呕吐粪便样液体,提示病情严重。

腹部肿块:在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出现腹膜炎征象,此时,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果酱样血便:病初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后期表现: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差。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有10%~15%病例,来院就诊时缺乏急性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或只有其中1~2个症状,以阵发性哭闹和呕吐最常见,此时应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包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医院以后千万不要厌烦医生又给你开检查了,因为很多孩子看见医生就哭闹,门诊医生查体很难查到腹部腊肠样包块,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其他检查来确诊了。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就是超声检查,这种方式简单、方便、没有射线、确诊率极高,易于被家长们接受。腹部超声可以通过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协助临床确定诊断。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

在超声不方便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空气灌肠来诊断,但随着超声的普及,这一方法在诊断时很少使用,但它可以用来进行肠套叠的治疗。在空气灌肠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注气后可见在套叠顶端有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结肠内突出,气体前端形成明显杯口影,有时可见部分气体进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钳状阴影。诊断明确的同时也可加压进行复位治疗。

宝宝得了肠套叠怎么办?不要着急,现在我们来谈一下这个病的治疗方法。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1.非手术疗法

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或改装的肠管加压装置,肛门插入Foley尿管,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95%以上!95%以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空气灌肠复位虽然简单、高效,但是也有相关的并发症:

首先,由于灌肠时腹腔压力高,患儿多数伴有剧烈哭闹、恶心呕吐等表现,甚至可能出现误吸!

第二,由于肠腔充气需要达到一定压力才能整复成功,所以有肠穿孔、肠破裂的风险,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

第三,这种方法需要在放射线下进行,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如有哺乳期妈妈或备孕期家长,可能需要回避或穿戴铅衣。

另外,虽然空气灌肠成功率高达95%,但仍有失败或复套的可能,这时我们可能需要其他的治疗方法。

2.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的指征为:

(1)肠套叠经空气加压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未成功者。

(2)发病超过24~48小时,临床疑有肠坏死者。

(3)复发性肠套叠,尤其发生于儿童者。

(4)成人肠套叠。

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用麦氏切口。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3.保守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小部分肠套叠在保守治疗下也可以好转,保守方法主要是禁饮食、静脉使用间苯三酚等平滑肌解痉剂,但这种方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肠套叠患儿,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套叠长度比较短(小于2cm)、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超声检查套叠肠管时有时无等。

医院(青岛)儿外科再次提醒各位宝妈宝爸:在新生命诞生和成长的喜悦中依然要打起精神,密切观察宝宝的日常表现,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就要警惕宝宝可能是肠套叠:1.阵发性哭闹(一阵哭闹一阵正常,反复发作),2.呕吐(所有性质的呕吐),3.便血(粘液样,多呈暗红色,果酱样),4.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侧腹部),切记及时就医,不要延误的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chenggw.net/fmjhzd/14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