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我心中的伤寒论巧妙应

2022-6-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前文:《描绘我心中的伤寒论》之所以用“描绘”者,乃张仲景之条文限于历史和文字原因,只是一个平面,需要后人不断勾勒、填充、上色,伤寒论注家目前以刘渡舟和胡希恕二家为纲领,大致都已探讨清楚,本人仅在巨人肩膀上对一些更加细节的地方进行补充,所以不会复制粘贴长篇大论,亦不会哗众取宠,故意捏造一些不切实际的观点。本人衷于方证辨证体系,故读伤寒论不涉及阴阳五行、脏象气血,仅从原始的证出发,通俗易懂。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

第: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的提纲证与太阳病和少阳病不同,后两者都是论述症状的,比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口苦、咽干、目眩”,阳明病用的是一个病机术语——胃家实,再精简一下,就是“胃实”。胃代表肠胃,以大肠为主,实与传统八纲辨证里的虚实不太一样,《伤寒论》里的“实”代表的是存在瘀血、燥屎等病理产物,若不存在便是虚,比如栀子豉汤的“虚烦不得眠”,即仅有热邪。所以按照这个思路出发,真正属于阳明病的方证应该是含有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能通泻的方剂,比如承气汤类、抵挡汤类,至于教材上讲的阳明气分三方——上为栀子豉汤,中为白虎汤,下为猪苓汤,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在阳明病的病位,这么讲肯定会有读者质疑白虎汤为何不置于阳明病位?这个属于仁者见仁的问题,就笔者而言,会将白虎汤置于少阳病位,那病位的划分对实际临床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如果白虎汤置于少阳病位,那就是说白虎汤也可以治疗口苦、目眩之证。但是并不是其主证,其特异性方证还是口渴欲饮冷,脉滑大,舌燥诸证。

太阳病的诊断非常注重脉象,所以开头就是描述脉浮,而到了阳明病这一块,诊断非常依靠腹诊,如果仅仅是便秘、腹胀,也存在腹部无力而虚满的情况,比如结核性腹膜炎、肝癌、肝硬化产生腹水导致的情况,不能看做是阳明病,只有腹部压之充实有底力者,才可以看做是诊断阳明病的必备条件!汤本求真指出:腹部按之坚硬有抵抗者,悉为阳明病也。虽没有描述脉象,但就病位来看,脉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太弱而浮,以沉实有力为正脉,但不排除实邪亢盛出现的微弱脉,类似抵挡汤证的脉微而沉,总之还是以腹诊为主。

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腹证充实有力坚满的不一定就是阳明病,阳明病还要以热象为主,这个东西需要靠问诊,所以条紧接着就描述了患者的主观感觉:身热,汗出,恶热。当然,在急性热病的情况下,腹诊也可以巡按到腹部皮肤有灼热感而断定为阳明病,但在一般杂病不伴有发热的情况下,不能只靠腹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要诊断为阳明病使用承气汤,就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腹诊充实有力+怕热出汗口干等热象,也就是实证+热证的结合,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来自汉方名家矢数道明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其中对于大承气汤的应用目标就这么几个字:腹部充实,腹满而坚,脉有力,大便秘为目标。并且后面附的几个医案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女子月经量少,2周来淋漓不尽,此时按照常规应该用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但这位妇人肥胖,腹部压之胀满,且结实健壮,脉沉实有力,故与大承气汤,服后出血量多如流产,3日后完全停止。

另有一女子体格健壮,因耳朵瘙痒痛苦来诊,脉沉有力而迟,腹部彭满有抵抗,顽固性便秘,月经半年前就停止了。根据脉象和腹证用了大承气汤,到第5天,月经意外地来了,并且量非常多,多到不能外出,但与此同时耳朵痒痛的症状随着月经的到来却消失了。

上述两则医案一个为崩漏,一个为耳病,均无热象,但仍用大承气汤,无外乎体现在腹证和脉象上。但是也不排除这么一种可能,就是汉方家并不重视舌象,医案中一般都不描述,但就笔者体会,欲用大黄、芒硝类,其舌象多以老舌燥舌多见,舌质颜色或白或红,不是主要的,主要看舌面津液的干燥程度。

上述两则医案均出自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其按语曰:所谓承气,意味顺气之意义,所以对于患者而言,不仅仅是下剂,气机运转而月经自下,同时耳朵痒痛亦止。这个解释挺合理,可以说是对大承气汤有了更深的看法,但就临床应用而言,绝对不是什么顺应气机之类的飘渺概念,而是通过摸肚子、摸脉这种实打实的操作获得可观的资料才可以考虑使用大承气汤的!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

第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截然汗出,必大便初硬而后溏。

笔者认为此条虽然冠以阳明病开头,但描述的应该是太阴病,一般情况下太阴病是下利多见,但有时候也会见到便秘、腹满的情况,中医称之为虚寒性便秘,同时,患者亦不能食,也就是吃不进东西,或者一吃东西就胃胀肚子难受,另外,手足也会跟阳明病一样出汗,但是一般以冷汗多见,临床上经常遇见很多以手脚很容易出汗而苦恼的患者,这时候通常要询问其出汗时手脚的冷热感和气味,若形体壮实,手脚温而汗出气味臭者,为阳明之热,调胃承气汤可与之。反之则属太阴之手汗。条文还讲到小便不利,这也是太阴病的表现,水分从小便排出不畅,自然浸渍于大肠而出现大便溏薄,刚开始是硬便,随后就是不成型,这种患者也很常见。

陈军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chenggw.net/fmjhzd/15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