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实录20乳癖乳房胀痛小
2020-11-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乳癖、乳房胀痛、小叶增生案例
一、诊断现场
例1女患,30岁,年3月21日初诊。
2年来双侧乳房胀痛,痛处可扪及串珠状小结节,质韧不硬,肿瘤科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予服"乳块消"合剂10瓶(每瓶m1),胀痛明显缓解。但不久因事怫逆,又临月经期,胀痛复作。
此后间断服过逍遥散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加味等40余剂,亦是服药期间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但临近月经期又复发。
刻诊:症如上述,平时胸膈满闷,脘腹膜胀,嗳气,纳差,舌质偏淡稍暗,苔白厚腻,脉弦滑。
例2女患,42岁,年4月10日初诊。
8个月来双侧乳房胀痛,肿瘤科医生扪诊发现乳房周围皮下存在泛发性扁平状小结节,推之可移动,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曾连续服"乳块消"2个月无效,反增纳差,体倦,短气。
又间断服过丹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加减20余剂,乳房胀痛如故。
刻诊:面色皓白,神疲体倦,腰骶酸痛,心烦易怒,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经前期乳房胀痛加重,舌质稍淡、苔薄白,脉弦弱。
二、辨证论治
[学生甲]乳腺小叶增生,中医称为"乳癖",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内生长肿块。
诚如明代陈实功《疡医大全》所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失……".中医辨证属于肝气郁结,或兼痰阏凝络者居多,故主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味,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若能守法守方,配合情志疗法,效果较好。今老师所治2例乳癖,其基本病机亦未出肝气郁结,痰瘀凝络的范围,而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吧?
[老师]也许首先是病机有所差异吧!如例1,平时即感胸膈满闷,脘腹膜胀,嗳气,纳差,苔白厚腻,脉弦滑等,如此一派肝郁胃壅,痰凝气滞的典型症征,就有别于常见的肝气郁结,更毋论乎例2接近更年期的肾虚肝郁了。
所以例1首先使用张景岳解肝煎化裁(解肝煎原方为《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合时方二陈汤加砂仁、白芍)以解肝郁,决胃壅,化痰降逆。待其全身及局部症征显著好转之后,再参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品,并配用大量黄芪匡扶正气,俾痰瘀消散而正气无伤。
例1考虑为肝郁胃壅,痰凝胃络之证。
治宜疏肝和胃,化痰通络。予张景岳解肝煎化裁:法夏15g,厚朴20g,苏梗15g,茯苓20g,生姜10g,砂仁6g,陈皮15g,海藻30g,昆布30g,生甘草12g。6剂。
二诊:乳房胀痛,胸闷腹胀等症均显著减轻,但行经期间乳房胀痛有加,经色黑褐,夹血块。①上方加甲珠10g,泽兰15g,川牛膝15g,黄芪30g,三棱15g,莪术15g.6剂。
②小金片,每服4片,日3次,连服2个月。
效果:上方服6剂后,乳房胀痛消失;又于经前期加服3剂,经水畅,色正无血块。但小金片服至3个月,乳房结节才消无芥蒂。随访2年未复发。
例2考虑为肾虚肝郁,痰凝胃络之证。
先宜补肾疏肝,以顾其根本。予二仙汤合定经汤化裁:仙茅15g,仙灵脾30g,广巴戟15g,鹿角霜15g,熟地30g,菟丝子15g,柴胡10g,荆芥6g,山药15g,茯苓30g,当归12g,白芍12g.10剂。
二诊:精神、气色转佳,腰骶酸痛、心烦易怒减轻,乳房胀痛稍缓。上方加入化痰软坚通络之品。调整处方为:仙茅15g,仙灵脾30g,广巴戟15g,鹿角霜15g,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2g,玄参15g,浙贝20g,生牡蛎30g,甲珠10g,僵蚕10g,露蜂房10g.效果:上方服至15剂,乳块胀痛及肿块均消失,月经基本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三、思辨解惑
[学生乙]例2为中年妇女,月经失调,经前期乳房胀痛加重,伴腰骶酸痛,心烦易怒,显然属于冲任失调。所以前医泛泛使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而效差。观老师接诊后立即改弦更张,经用二仙汤合定经汤加减,显然是以调理冲任为主,宜其缓缓见效而维持较久。
但老师辨证的结论却是"肾虚肝郁",绝口不提冲任失调,是何道理?
[老师]如果抽象地归结为"冲任失调",治疗就落不到实处。
[学生乙]为什么呢?
[老师]冲脉与任脉属于奇经八脉,内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后世有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尔凡属月经失调或妊人杂病伴有月经失调者,便归结为"冲任失调",不无道理。问题的实质在于这样的病机概括无法指导选方遣药。
大家知道,经络因其"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脏腑",其功能活动是以脏腑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脏腑,经络将不复存在。何况冲脉与任脉属于奇经八脉,不是十二正经,无法与脏腑直接相通。换言之,脏腑的精微物质只有通过十二正经,才能间接到达冲脉与任脉,脏腑的病变亦然。所以"冲任失调"只不过是病变之标,脏腑功能失调才是病变之本,此其一。
其二,从临床上看,试问哪一种或哪一类药物可以直接治疗冲任失调?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吧?即使从理论上来回答亦不大容易,因为药物归经学说上似乎没有归入冲脉或任脉的药物。
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月经失调,独倚重于冲脉,创制了理冲汤、安冲汤、固冲汤等名方。但细观其方中之药物,如黄芪、白术、白芍、山萸肉、续断、龙骨、牡蛎、乌贼骨、茜草、三棱、莪术、鸡内金、水蛭等等,不外乎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固摄肾气、活血化瘀,实质上是在调理脾、肝、肾等有关脏腑。因为只有如此,治疗才能落到实处。
而纵观古今治疗乳癖,其津津乐道于"调理冲任"者,又何独不然哉!由此可见,对于流行于医界的一些"口头禅",要结合临床来追本溯源,弄通其实质性含义。
[学生乙]肾虚肝郁这一证型的乳癖,临床上是否比较多见?
[老师]更年期妇女中较为多见而已。从总体上看,临床最常见的还是肝气郁结这一证型。不过,我们讨论乳癖证治时之所以要列举肝郁胃壅和肾虚肝郁这两种并不常见的证型,是由于临床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倾向:一见乳癖,便一概归结为肝气郁结,而盲目使用中成药。
[学生乙]这2例乳癖服乳块消合剂无效或疗效不持久,说明治疗本病仍须辨证论治,不能仅仅依靠现成的中成药。不过,据说乳块消合剂治疗本病的有效率较高,不知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
[老师]据我所知,"正宗"乳块消处方是北医院研制的。其处方组成为:丹参、橘核各15g,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角刺各10g.据我体验,若连服数剂疗效不好者,可改用朱良春氏介绍的"消核汤":炙僵蚕12g,蜂房、当归、赤芍、香附、橘核各9g,陈皮6g,甘草3g.若能配合情志疗法,效果更好。
[学生甲]中药"十八反"中,海藻反甘草。例1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岂不是闯了配伍禁忌的红灯吗?
[老师]翻阅古代医籍,敢闯"十八反"红灯者,早已有之。如甘遂反甘草,但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留饮的甘遂半夏汤中,就有甘遂配甘草。金代名医李东垣方中,亦有甘遂与甘草同用者。又如乌头反半夏,但《金匮要略》治疗寒气厥逆的"赤丸",方中乌头与半夏同用。
可见古代本草学中的"十八反",连古代名医都束缚不住,就更别论今朝矣!今人使用甘遂配甘草,乌头配半夏,以及海藻配甘草治疗诸多疑难杂证而获良效的临床报道,堪称屡见不鲜。至于中药"十九畏",亦属于配伍禁忌,其中有"丁香莫与郁金见",但今人偏将丁香与郁金同用,而发现其消除胸膈滞气之效相当快捷。又如"人参最畏五灵脂",实则二味同用,饶有补气化瘀之力,颇宜于气虚血瘀的诸多病证。
值得重视的是,今人不仅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而且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中的部分内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古诗云"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我们作为现代中医,要勇于面对现实,要善于吸收经得起检验的新观念、新见解。
言归正传,我治疗乳癖喜用海藻,乃因《神农本草经》谓海藻"主瘿瘤结气,颈下核,破结散气,痈肿,癥瘕坚气……".又借鉴今人之思路,将海藻与甘草合用,奏效快捷,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大概是"相反相成"吧?推而广之,我近年来治疗甲状腺瘤、子宫肌瘤等病证,凡属于或兼挟顽痰凝结者,恒于当用方中,加入海藻与甘草,治验不少,从未偾事。
推荐阅读《中医师承实录》
崩漏重证高效专方一用就灵
慢性胆囊炎多年,为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
小儿高热7天,冲出常规治疗“三步曲”
柴葛解肌汤速愈小儿感冒高热
儿童泄泻5个月,现代医疗掩盖了什么?
《中医师承实录》10.痰病重症师傅以身试药的发现
《中医师承实录》13.双下肢瘫痪14天治疗旷世疑难重症
《中医师承实录》11.视物变形半年不耻下问而茅塞顿开
《中医师承实录》14.胸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灼热胀半年,不被西医病名束缚
《中医师承实录》15.呕吐2个月
《中医师承实录》16.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个月
《中医师承实录》17.脐痛1个月
《中医师承实录》18.咽痛半年
《中医师承实录》19.慢性咽炎
I本文摘自《中医师承实录》。I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I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