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石膏清热药1仲景药物学
2018-6-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傅延龄 李家庚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第二章清热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凉血、燥湿、解毒、清虚热,主要用治外无表邪、内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石膏
石膏为一种矿石,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其性味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泻火
如治阳明病表里俱热之白虎汤,方中石膏之用,后世医家论述甚详。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善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并称之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本草思辨录》亦谓:“夫白虎证至表里俱热,虽尚未入血成腑实,而阳明气分之热,已势成连衡,非得辛甘寒解肌之石膏,由里达表,以散其连衡之势,热焉得除而汗焉得止。”综上可见,石膏凉而能散,具有“清解”之性,对阳明经热盛之证,无不用以为君。仲景每与知母配合,则清热泻火之力更宏。
2.清肺胃热
本品大寒,入肺、胃二经,能清肺、胃之热邪。如治“汗出而喘”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热,并制约麻黄之温,合为清宣肺热、平喘止咳之剂,迄今仍为临证治热喘之良方。因善清泄胃火,故《珍珠囊》用以“止阳明头痛”。《保寿堂经验方》用以治“胃火牙疼”等。
3.生肌敛疮
仲景未用此作用,后世多煅制外用,治疗水火烫伤,疮疡久溃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等。如《肘后方》用以捣末外敷,治汤火烂疮;《医宗金鉴》九一丹用以与黄灵药共研末,撒于患处,治疗疮溃破等。石膏煅后,清热作用锐减,性变收敛,有生肌敛疮之功,为外科常用之品。
用量用法:
仲景用石膏计16方。
1.用量
最大剂量为1斤,最小剂量为2分。其中清热泻火多重用。今常用量为15一60g,外用适量。
2.炮制
仲景用石膏者皆为生品,且注明“碎”、“绵裹”。《本草纲目》解释说:“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其说可从。今石膏有生用与煅用之别。清热泻火多生用,生肌敛疮多煅用。
3.用法
入汤剂宜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
(1)脾胃虚寒者忌用。《医学启源》载:本品“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故《本草经疏》告诫:“脾胃弱甚者,勿用。”
(2)阴虚内热者忌服。本品辛甘大寒,以清解肺胃气分之实热见长,若非实热证者,不可妄用。
药理研究: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混杂有粘土、砂粒、有机质、硫化物及微量铁、镁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退热、降糖、镇静、解痉及提高免疫功能等[1]。
临床应用:
1.流行感冒
将生石膏捣烂放入瓷器皿或新药锅内,加水ml,煎至50ml左右,共煎4次,每次煎煮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药液可以加糖。用量:1岁以上每天用ml,1岁以下每天用ml,治疗婴儿流行性感冒例。结果1日内退烧37例,2日退烧78例,3日退烧9例,3例未服完药,为无效,治愈率为97.71%[2]。
2.流行性乙型脑炎
I号用生石膏g,生地、黄连、连翘、玄参、知母各20g,水牛角、藿香各50g,银花30g,竹叶10g,大青叶、栀子、赤芍、黄芩各15g。
II号用生石膏g,水牛角75g,银花、生地各50g,大青叶、板蓝根各30g,连翘、蝉蜕、钩藤、知母、郁金、石菖蒲、生甘草各20g。
轻、中型用I号,重型、暴发型用II号。治疗25例,结果痊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3]。
3.牙痛
生石膏45g,细辛4.5g,水煎服。治疗风火牙痛14例,胃火牙痛24例,全部治愈[4]。
4.酒渣鼻
生石膏、生石灰各等份,研为细末,过筛,用乳钵研匀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清水洗净,取药粉适量,加烧酒成泥糊状,外敷,每日1次,一般连用3次。局部皮损者禁用。治疗酒渣鼻12例,均获痊愈[5]。
5.阑尾炎
生石膏g,桐油g。盛于干净器皿中,反复搅拌,调和成面团状备用。确诊患者,可立即将桐油石膏调和剂直接敷于腹部。单纯性阑尾炎以麦氏点为中心,敷药面应超过压痛范围以外5一10cm;化脓性阑尾炎一般应超过压痛范围以外5一10cm;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外敷范围上平剑突,两侧至腋中线,下至耻骨联合,敷药厚度均以2cm为宜,敷药后用塑料薄膜及布料分层包裹,每24小时更换1次,连续使用,直至患者基本愈合,仍继续使用3一5天。敷药同时,可根据病情配合西药对症处理。结果用此法治疗例,有效率达91%[6]。
6.急性肠炎
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各30g。煎两次,将两次煎出药液混合澄清,分数次饮服。轻者24小时服1剂,腹泻口渴严重者,24小时可服2一3剂。结果:痊愈55例,占89%,好转7例,占4%,无效13例,占7%[7]。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生石膏g,云南白药2g,2%普鲁卡因20ml加温开水ml,搅匀。溃疡性直肠炎、乙状结肠炎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乙状结肠以上者取右侧卧位,用25一28号肛管插人肛门,深达15一30cm,至少半小时,然后灌注上药7一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4日。结果:疗效显著59例,良好28例,尚可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
8.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
生石膏10份,粉甘草3份,朱砂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3一6岁每次服2g;7一9岁服3g;10一13岁服4g;大于13岁服4.5g,每日3次。治20例均有效,平均治愈天数为45天[9]。
9.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取生石膏g研末,加桐油ml,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包扎,日换1次。如有溃破须将伤口敷平;换药时先用温盐开水(约15%)洗净患处,冬季桐油勃稠,需与生石膏粉多搅拌数次,切勿加热溶化,以免变质影响疗效和引起急性皮炎。对有溃破者效果尤佳[10]。
10.急性外科炎证
生石膏3份,桐油1份,调成桐油石膏糊外敷,治疗外科急性发炎浸润期、淋巴结炎、蜂窝织炎、丹毒例,疗效满意。此法可避免切开引流,但已成脓或局部有溃疡者不宜用[11]。
11.急性扭挫伤
生石膏粉g,新鲜白萝卜50g(可用黄瓜或三黄散适量代替),捣烂成糊。外敷关节及肌肉扭伤、跖骨骨折血肿等病患处12一24小时,必要时可重复用药。治疗踝关节扭伤、髁韧带挫伤、腕关节扭伤各2例。敷药后30一分钟痛减或消失。敷1一8次治愈。但有血肿者需时较长[12]。
12.大骨节病
每服石膏粉1一3g,每日2次,治疗大骨节病余例,有效率在80%以上[13]。
13.其他疾病
曾报道用石膏充填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所致骨缺损12例,经充填后可见血钙在早期多数升高,骨痂出现丰富,骨化程序也较快,结果全部治愈[14]。徐荣成等用熟石膏60g,制炉甘石30g,黄升、轻粉、枯矾各6g,青黛12g,煅龙骨20g,研粉末,治疗烧伤后期残留溃疡27例,结果全部治愈[15]。
以煅石膏为主外用治疗化学性烧伤37例,结果除3例提前转院外,其余均治愈[16]。 参考文献: [1]周金黄《中药药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58;
[2]杨作诗《中国农村医学》,,(6):17;
[3]王顶廷等《吉林中医药》,,(3):16;
[4]贾元博《山西中医》,,2(3):29;
[5]张桂宝《广西中医药》,,(3):28;
[6]董富银《中西医结合杂志》,,8(9):;
[7]李乃庚《江苏中医杂志》,,7(5):8;
[8]唐德晰《四川中医》,,6(4):43;
[9]徐祖德《新中医》,,(12):15;
[10]张樟进《上海中医药杂志》,,(2):23;
[11]张慧航等《中华外科杂志》,,(4);
[12]王崇国等《福建中医药》,,(4):5;
[13]临汾地区卫生局《山西医药》,,(4):17;
[14]李桂田等《中华外科杂志》,,9(9):;
[15]徐荣咸等《中西医结合杂志》,,(4):;
[16]张秀兰《中西医结合杂志》,,(5):。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