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各论腹痛

2019-7-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腹痛证

学习要求

1、了解腹痛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病证,大体范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掌握腹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4、掌握腹痛的调理方法。

一、概述

(一)病名概念

腹痛是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导致脏腑气机不利,或经脉失养,而引起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范围

现代医学中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结核性腹膜炎、肠道激惹综合征、腹型过敏性紫癜、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辩证论治。

二、证候特征

疼痛的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可细分为脐腹、胁腹、小腹、少腹。

疼痛的性质: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或反复发作。

疼痛的诱因: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寒暖失宜、劳累过度。

疼痛的伴随证: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秘结。

三、病因病机

腹痛的病因,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等几个方面,而且相互联系,相兼为病。

1、外感时邪,内传于里,经脉受阻,不通则痛;

2、饮食不节,肠胃受伤,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食滞腹痛;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而致气滞血瘀腹痛;

4、阳气素虚,脏腑失煦,经脉失养,而致虚寒腹痛。

病机: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瘀滞;脏腑亏虚,经脉失养。

病性:多本虚标实。

病位:腹部,与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

四、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

2、体征:腹部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3、诱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受凉感寒均可诱发或加重腹痛。

4、伴随症:肠鸣,大便的改变。

5、排除诊断:排除外科、妇科的腹痛。

6、理化检查:腹部B超及X线检查,生化检查。

(二)、鉴别

1、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类别

腹痛

胃痛

相同点

均可出现疼痛,可相兼出现

不同点

部位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心下胃脘处

伴随症

便秘、泄泻等肠病症状

恶心、嗳气等胃病症状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本节所述的腹痛是一个病证,以腹痛为主要表现。

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是该病的一个症状。如痢疾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腹痛只是痢疾的一个症状。

3、与外、妇科腹痛相鉴别

内科腹痛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

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

五、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

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拒按,入夜尤甚。

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按之有形,得食则甚。

虚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甚。

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呕吐未消化食物。

2、辨急缓

急性腹痛——突然发作,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蛔虫内扰所致。

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

3、辨部位

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受病;

小腹疼痛——多为膀胱、大小肠受病;

脐腹疼痛——多为虫积;

胁腹、少腹疼痛——多为肝胆受病。

(二)、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通则不痛,以“通”字立法,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选用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清热、攻下等法。

(三)、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拘急,疼痛暴作,遇冷痛剧,得热痛减,痛势急剧,痛时拒按,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2、湿热壅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渇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畅,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

3、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暖畏寒,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4、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5、气机郁滞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喛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6、瘀血阻滞

症状: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甚则尿血有块,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六、转归和预后

七、预防与调摄

寒痛患者,注意保暖;热痛患者,忌食醇酒辛辣。

食积患者,注意节制饮食;虚痛患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

气滞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所有患者,均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八、调治方法

(一)、悬灸法

1、寒邪内阻:取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用补法;

2、湿热壅滞:取天枢、气海、承山、足三里,用泻法;

3、中虚脏寒:取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用补法;

4、饮食停滞:取中脘、足三里、脾腧、胃腧、大肠腧,用泻法。

5、气机郁滞:取期门、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肝俞、胆俞,用泻法;

6、瘀血阻滞:取期门、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肝俞、胆俞,用泻法;

(二)、推拿疗法

1、寒痛,虚痛:每晚睡前或饭后,揉按腹部,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20次,同时按摩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穴。

2、气滞血瘀腹痛:令患者仰卧,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以指代针重按诸穴,后以掌揉按,每次20分钟,1日2次。

3、食积腹痛: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小指掌侧部位按章门、期门、上脘、中脘;取俯卧位,揉按肝俞、胆俞、膈俞、脾胃俞。每次20分钟,1日2次。

(三)、耳穴法

取胃、脾肝、大肠、交感、神门,每次取3至5个穴,实性腹痛每次留针20分钟,1日2次;虚性腹痛每次留针2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外治法

1、食盐50g,炒热用纱布包好,温熨腹部,主治寒性腹痛;

2、胡椒粉10g、肉桂末5g,温水调匀,外敷脐上,主治虚寒性腹痛。









































脸部白癜风是否可以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chenggw.net/fmjhyw/11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