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复溜穴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2016-12-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平台为您提供,开课时间:11月26日晚8点,添加助教星君邀请加入听课群,暗号用穴得当,立竿见影!
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常见症状及杂病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大杼、肝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大椎、阳陵泉、膈俞。
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
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体温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肩井、风门、至阳、膈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
那么今天要说的只是这个穴位而已。
一、图解复溜穴位的位置复溜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坐位或仰卧位,由内踝尖向上量约2横指(即2寸),交信穴后0.5寸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
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处,
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
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二、穴名解说复溜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别名:昌阳、伏白、外命。1、“复溜穴”。“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穴”。2、“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3、“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4、“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补肾益气。
三、按摩复溜穴位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肾炎、腹胀、肠鸣、水肿、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尿道炎、尿路感染、更年期综合征、精力衰退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复溜穴配中极穴、阴谷穴缓解治疗癃闭;复溜穴配后溪穴、阴郄穴缓解治疗盗汗不止。现代医学常用于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痢疾、泄泻、便秘;五官科疾病,如耳鸣、耳聋、青盲、暴盲、近视眼;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炎、睾丸炎、遗精;其他,如脑炎、功用性子宫出血、脊髓炎、腹膜炎、痔疮出血、糖尿病、软腭麻木、腰部肌肉损害等。
四、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座位屈膝,以拇指指腹点揉复溜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浸透,使力气深达深层部分安排,以有酸痛感为佳。迟早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边复溜穴替换点揉。用拇指按揉复溜穴~次,治疗腿肿。用艾条温和灸复溜穴5~20分钟,可以缓解水肿、腹胀、盗汗。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腹胀、水肿。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复溜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治疗腹泻、淋症。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唐柒七(07)
⊙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