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一次体检,到底吃进多少辐射医生来告

2020-7-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HAOYISHENG导语

一年一度体检时,当你抱着机器拍胸片时,是否会惴惴不安,担心到底“吃进去”多少射线?或者是做CT时,瑟瑟发抖,如下图一样担心、紧张得爬不上床面?

最近,一部火爆HBO美剧《切尔诺贝利》,将人们拉回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剧中消防员们在受到辐射后,头发、牙齿快速脱落,皮肤溃烂,全身脏器衰竭。

《切尔诺贝利》剧照。

“辐射”的强大威力让人不寒而栗。而患者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看病就看病,为什么总让我拍片呢?拍片到底有没有辐射、有多少辐射?辐射伤害有多严重?

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讲讲,医学影像辐射那些事,别嫌枯燥哦,一定用得到。

一、什么是辐射?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所谓“电离”是指生物体受到辐射时,某些组织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造成损害的过程。非电离辐射能量较弱,没有电离能力,例如手机、电脑、微波炉、通信基站等设备发出的电磁波,都属于此种。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对人体有害,主要包括α、β、γ射线、X射线和中子射线。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电离辐射,只是辐射剂量极其微小,医院,却经常发现下列标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医学上一般采用毫西弗(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性,只有遭受mSv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医院里,不时会见到这种标志。

二、医学影像检查都有辐射吗?

在医院,临床医生为了明确发病器官、所在部位、病灶大小以便于精准治疗,常常需要患者到放射科做各种影像检查,包括超声、X线拍片、CT、MRI(磁共振)等。这些检查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大吗?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

三、各种检查辐射剂量知多少?

实际上,在医院里一定程度的辐射不仅不会伤害人体,反而为人体的健康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请牢记一句话——“离开剂量谈辐射伤害的都是耍流氓!”

一些检查的辐射剂量。

下面,我们就为这些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排个名。

B超

辐射:无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呈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完全没有辐射。

磁共振成像(MRI)

辐射:无

磁共振成像(MRI)有时也被称作“核磁共振”,它没有“核”,更没有辐射!!!

它的显影原理,就是将身体里的水分子“摇一摇”振动,然后再平静下来,以此来探测水分子的变化。水多的地方就是磁共振成像信号最强的地方,大脑、脊髓、椎间盘、关节软骨是磁共振最爱的部位。

X光摄影(平片)

辐射:很小,0.1mSv

能看出这是“喵星人”的爪子吗?

一次胸部X光检查,大致相当于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辐射,或者是单程坐飞机从东京飞往纽约所受的辐射。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成为白色。

CT

辐射:较高,2-15mSv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CT检查的辐射量要高出X射线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这与CT机性能、扫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关,尤其是腹部多期增强CT的辐射量相对较高。但也不必太紧张,目前CT检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而且CT设备中的X线管就像日常用的灯管,有不同的瓦数,还可调亮度,因此辐射量不是恒定的,是可以调节的。

核医学检查SPECT

辐射:有,不大,0.1-5.2mSv

大家不要谈“核”色变!SPECT全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它是针对人体内组织血流、功能代谢及生理生化成像。

它的检查原理是借助于微量核素药物、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技术,高灵敏反映人体内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功能代谢及生理生化的成像方法。

SPECT检查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早期推断脑、心脏、肾脏、肝、肺、甲状旁腺等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改变,血液供给和代谢改变等。如:

1.全身骨显像(4.2mSv):一次检查可以对全身骨骼进行扫描,对各种良恶性骨疾病的灵敏度非常高(可探测出90%以上的病变)。

2.甲状腺扫描(3.6mSv):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各种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SPECT检查辐射量不高,不会对周围医护人员、家属造成辐射损伤。

全身骨显像可较X等影像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上图中X片显示阴性(右),但骨显像(左)发现右侧股骨上端骨转移灶。

核医学检查PET/CT

辐射:有,PET与CT辐射剂量叠加,最大仅有15mSv

PET/CT学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与SPECT的局部检查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全身检查!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检查,可以集中进行全身肿瘤寻找和疗效评判。但它自费、偏贵!

大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是增高的,PET/CT可以一次检查就明确全身的代谢情况,在形态发生改变前就发现病变,被戏称为“筛查肿瘤的神器”,是核医学顶级“高帅富”。

谁最需要做PET/CT?

1.临床高度怀疑肿瘤却找不到原发灶;

2.已经确诊肿瘤却不知道是否有远处转移;

3.放化疗后想及时判断疗效,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

虽然属于“核医学”范畴,检查的辐射剂量却不并大——扫描一次全身PET/CT最大也只有15mSv,是低辐射剂量、非常安全的医学检查。

以吸烟者为例,如果每天1包香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是35mSv,远大于大多数的医疗辐射剂量。

其实,负责医学影像的医生们承担着比病人高得多的辐射风险,毕竟病人的检查是偶尔的,医生却常年与辐射为伴,同时也尽可能把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也正是因为他们,为精确诊断、医院运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他们点赞!

相关阅读

做一次CT,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

去医院看病,做个CT检查,就跟去逛街买杯奶茶一样平常。

但每次走去CT室的路上,大家心中总有一丝忐忑不安,就跟第一次去见对方家长一样。

如果是宝宝要照,爸妈心中就更加惶恐了......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CT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这么说吧,X光片就是把人压扁了看,超声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核磁共振则是摇一摇再看,而CT,厉害了,把人切成一片一片仔细看。

而且这个切片厚度1mm。

那么,CT是怎么工作的?

CT成像过程非常复杂,说得太专业,怕你听不懂,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机器发出X线,穿透人体,到达处理器形成图像。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CT有两种方式——

普通平扫:只需要躺在CT机器上面,几秒钟就完成扫描

增强扫描:在平扫CT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碘对比剂会随着血液循环,跑到全身的组织器官中去

打了碘对比剂之后,就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情况,与周围正常的组织做对比,看是否有病变。

总而言之一句话,增强扫描看得更多更清楚。

对于第一次来看病的患者,医生不知道病情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先让做一个普通CT检查。

如果普通CT看到病变,并且能够明确诊断,那就不需要增强CT了。

但是,如果普通CT看得不是很清楚,或者不够肯定,那就需要做增强CT。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增强扫描注射的碘对比剂,极少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所以,请仔细阅读碘对比剂增强同意书,在增强前后多喝水,碘对比剂会随着尿尿排出去,一般24小时就会完全排空。

既然机器发出的X线穿透了人体,那么会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呢?

CT的危害主要来源于X线产生的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可破坏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损伤细胞,从而损伤人体。

但是!

其实,不用做CT,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辐射,就问你慌了没?

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1mSv

每天吸20支烟每年0.5-2mSv

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0.01mSv

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本底)辐射剂量为2mSV左右

根据国家发布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机智如小编,算术,直接帮你们换算成简单的表格,这样人体各部位做CT检查时,承受的辐射量,一算便知。

数据均采用成人平均值计算

我国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

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剂量限值是50mSv

五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

也就是说,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安全数值内,就是安全的!

那么,做一次CT,致癌的几率有多大?

从动物实验来看,除非暴露在长时间、大剂量的照射,否则,一般出现癌变、发生骨髓抑制的概率很低很低。

怎么解释居里夫人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呢?

那是因为她整天跟放射性物质打交道,长期、大量地接触放射性物质,相当于时时刻刻在照CT。

所以,不要一说到辐射就慌得一比,就你做的那点CT,掰指头算一算,都知道是安全的啦。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技术那么发达,既然CT多少都有辐射,为什么不干脆KO掉呢?

这还真办不到。

在医生指导下,做的CT辐射量在安全范围之内,且CT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头颅、肺部、四肢等部位检查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颌面部、颈部:

颌面部肿瘤、骨折、炎症等,如眼眶内病变、鼻窦癌、鼻咽癌、中耳乳突病变及甲状腺疾病、颈部肿块等;

头部:

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发育异常等,急性脑梗塞、脑出血及颅脑外伤诊断首选CT检查;

胸部:

肺、胸膜及纵隔的各种肿瘤、结核、炎症、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不张、气胸、骨折、食道异物及各种变异等;

腹、盆腔:

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腹膜后间隙,还有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肠梗阻部位及原因的显示,对胃癌、结肠癌及其对腔外结构的侵犯程度和远处转移灶的显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骨骼系统:

颅骨及脊柱细微骨折、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骨肿瘤、骨结核及炎症等,并能对病变部位进行三维成像及多片面成像。

图片来源:网络

在CT时,你可以尽可能缩短接触时间——

摘除金属物品

在进入CT室之前,医生会提示将金属物品摘除,有些女性甚至需要把内衣也脱掉,想啥呢?让你脱掉,只是因为在检查过程中,不要让金属物品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形成阴影,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而已;

事前做好检查准备

在进行胃CT检查时候,建议多喝水,让胃部充盈,提高检查效果;

配合医生缩短检查时间

CT检查时,医生会提出一些要求,需要患者配合,比如提示需要吸气和憋气,一定要配合。

当然,CT本质上还是一台X光机,在辐射防护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非特殊需要,反复的不必要复查是不被允许的。

检查完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喝绿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比如胡萝卜、橘子、西红柿和苹果等,还有海带、紫菜、黑木耳等具有抗辐射作用的食物,来降低辐射的影响。

孕妇12周之前最好不要做CT,之后根据病情来定,小宝宝需要选择低剂量CT扫描,甲亢患者要谨慎选择增强CT扫描。

相关阅读

一次体检下来,“吃”到的辐射有多大?

体检中有多项与电离辐射相关的项目,

一次体检下来,“吃”到的辐射有多大?

毕竟,大家的印象里,电离辐射与致癌有一定的关系。

别担心,关于体检辐射的问题,今天就给你解答!

体检辐射真的安全吗?

辐射包括天然辐射和人为辐射,人体接受的辐射80%来自天然辐射,20%源于人为的辐射。

而在人为辐射中,医疗辐射几乎占据了98%。医学辐射又可以分为多种,如果按照病人接受辐射的方式可以分为体外照射和体内辐射,体外照射就是我们常见的如X光、CT、骨密度检查、核医学显像等。而体内辐射则常发生在核医学科。在体检和其他各种检查中,就有X光、CT、超声波、核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这些都是辐射源。

人为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高频辐射,会损伤DNA分子,有诱发癌症的可能,但不会助长已经存在的癌症的生长和扩散;

据了解,与电离辐射有关的肿瘤主要是白血病,而且如果这个患者身上的白血病真的是因为辐射引起,那么,白血病在人体接受辐射后几年就出现了,其他肿瘤有肺癌、皮肤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和胃癌等,这些癌症通常要在接受辐射10到15年后出现,也很难说就是辐射引起的。

非电离辐射

低频辐射,没有足够的能量直接损伤DNA分子,到目前还没有这种辐射会诱发癌症的证据。

但专业机构和科学家倾向于认为,低剂量电离辐射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只不过这种风险是很低的。

依据年的美国医师协会发出的声明,医疗影像学检查时每次所采用的放射剂量低于50mSv或短期内mSv的多重剂量所带来的致癌风险,因剂量过低而无法检测,或这种风险根本不存在。

医院放射科专家说:“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体检是接触辐射最主要机会。在体检中,X光、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医学试验属于电离辐射;而MRI(核磁共振)、超声波属于非电离辐射,相对来说是安全的。”

“当然,患癌和接受辐射的部位、剂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比成人对辐射更为敏感。”

不少人在体检拍胸片或胸透,做CT或钼靶时担心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专家称,这些辐射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取决于一次受辐射量、受辐射总量、受辐射时间,还有人体对这些辐射的调节功能。总的来说,体检接受的辐射在增加患癌危险上或者非常低,或者可以忽略不计,但前提是体检不能太频繁。这样才能保证利大于弊。

就像CT,放射性辐射要比X光高到1倍,头部CT达到2.6mSv(辐射的剂量单位毫希沃特),相对于一年的自然辐射量。全身CT更达到10.6mSv。因而只能偶尔为之。

一次体检“吃”了多少射线?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高剂量电离辐射,是指mSv以上。

医院放射科专家给我们算了与体检有关的一笔辐射账:一张胸片的辐射为0.02~0.4mSv,相当于2.4~10天的自然辐射量;

筛查乳腺癌的钼靶检查的辐射仅为0.4mSv,最多与胸片自然辐射量相当;

牙科X光的辐射只有0.01mSv左右,其致癌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

胸透,辐射量为1mSv,大概相当于3个月至4个月的自然辐射量。

肺癌筛查使用的低剂量CT,辐射量约为1.5mSv,相当于6个月的自然辐射量,虽然比头部CT和全身CT辐射剂量低,但医生也是近年才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吸烟者做肺部CT。烟民中,符合三项“20”的人,即每天吸20支烟、吸烟20年以上、20岁前开始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这种危险相比,付出1.5mSv辐射量的代价,还是值得的。就像医院专家所说,“放射线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诊断技术,很多疾病要靠它来发现和确诊,包括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能因为可能的不一定的致癌性而因噎废食”。国外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只有常规胸部CT达到至0次,才会导致1例肿瘤。

一次腹部CT,10mSv的量。据权威的美国FDA研究认为,接受10mSv的电离辐射,会增加死于癌症几率0.05%。0.05%是什么概念?美国人一生死于癌症的几率为20%,照一张腹部CT后,变成20.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经常照CT,累计起来,危险性就会累加,比如照了次,死于癌症的几率就从20%变成25%,5%这种增加幅度就很显著了,足以抵消一些健康习惯带来的预防癌症的效果。

我们应如何减少辐射?

既满足体检需要,又要尽可能将辐射降到最低限度。医院放射科专家的建议是:

“照片取代透视

可拍片不胸透。现在体检透视的已较少,因为透视剂量大,大医院一般会大力推广拍照。专家称,可拍胸片就不选胸透,可拍低剂量螺旋CT不选普通CT,用于普通检查的CT尽量减少,但用于诊断的CT不能免。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或者没有肺炎等疾病的人,例行体检中的胸透或CT项目,就没必要一年做一次。一定要胸透,两次透视间隔时间最好在一年以上。

“备孕、怀孕、哺乳期慎重选择体检项目

已怀孕早告诉医生,检查治疗半年后再怀孕;在诊断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选择放射性诊断技术,妇女、儿童要慎用射线检查或治疗;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妇女、哺乳期妇女,要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如果怀孕或正在哺乳期,一定要事先告知医务人员,准备怀孕的女性应在检查后半年再怀孕,以最大限度避免因体检不慎带来胎儿畸形。

高剂量的离子射线,的确会对胎儿造成很多严重损伤,如流产、胎儿生长障碍、小脑畸形、智力发育障碍,并且增加儿童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但是根据美国放射协会和妇产科协会的数据,以体检会拍摄的胸片为例,腹中胎儿所受的照射剂量仅为0.02~0.07毫拉德,而高于0毫拉德的剂量才会造成胎儿损伤。

如果是腹部疾病,需要单次腹部X线平片,胎儿所受的照射量为毫拉德;乳腺钼靶检查,胎儿受到的照射量也只有7~20毫拉德。这些都是安全的,因此大家对拍片子、做B超等检查不需要太过紧张与纠结。

如果需要进行多次X线照射,可以咨询放射线专家,计算胎儿可能受到的总照射剂量,然后做决定。

核磁共振和超声波检查,在孕期也早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可以作为替代或者首选。无论是腹部B超,还是经阴道B超,都可以在孕期放心和反复使用。

“避免过度和重复检查

不必要的检查尽量别做,拍片后下次就诊时要带上,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重拍。此外,选择检查方法时一定不要贪大求全,用X线可检查的,就不要做CT,只有当X线检查无法确诊时,才考虑用CT做针对性检查,以免加大辐射剂量。

女性40岁以后,每年做1~2次乳房X线扫描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如果在40岁以前,经常做这样的检查或者一年超过一次,就会弊大于利。同样的,用辐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十分有效。但接受这种检查越早,辐射的危险也越大,所以除非特别原因,没必要频繁地做这项检查。

大家都在看

自我体检表

实用!8图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体检时没尿,多喝水,真的可以吗?

一生的体检年龄单!从20岁用到60岁!关于“体检报告”,这大概是最科学的一篇文章了!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chenggw.net/fmjhyy/12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