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middot人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
2021-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张孝骞
“戒慎恐惧”座右铭,谆谆教导无厌倦,血汗经验胜宏篇,渊博、自省、不断磨砺的思维成就了他的至高境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医学大家——张孝骞。
张孝骞
张孝骞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是卓越的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胃肠病学创始人。有人说他虽然是个知识分子,却有着军人般的斗志。无论在协和,还是湘雅,90个春秋的搏击和奋斗,彰显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学医救国,结缘协和●
年12月,张孝骞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喜爱读书,少年时期,他便目睹了中国历史的更迭发展。而后,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张孝骞立下科学救国的志愿。当时的张孝骞认识到“病”对中国的危害至深,恰时,其妹因病而去世,悲伤之余,张孝骞更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医院内科实验室工作
年1月,张孝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深造,接受世界领先医学教育和高强度临床科研训练。凭借优异表现张孝骞被多次选送国外交流进修,并逐渐在国际医学界崭露头角,学成后他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医学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孝骞积极投身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与开诊工作。年,他怀揣着对中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深切思考,写下《中国协和医学院应恢复医学生教育》的三千字长文,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戒慎恐惧,探路勇先锋●
张孝骞的座右铭是“戒,慎,恐,惧”,这不仅源于他将心比心的思考,也是他60余年从医的经验之谈。“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研究课题”,这是张孝骞的一句名言。他严细成风,善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精琢细磨,反复推敲,博览群书,精深钻研,然后才提出诊断意见。
张孝骞为病人查体
在30年代初,张孝骞为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消化专业组,并对胃的分泌功能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他第一个在临床上使用组胺法化验胃液分泌,并提出发热对胃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新论点,从病理生理上阐述了发热病人不愿进食的机制之一。这些论文,有的至今仍被国际上引用。
50年代中,张孝骞进行胃运动功能的研究。这是当时国际上很少有人涉足研究的领域。张孝骞对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消化性溃疡等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系统观察和腹腔淋巴结核的诊断尤为突出。他还研究了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发现良性胃溃疡恶变者属少数。
张孝骞教授(右三)与消化内科医师讨论病例
诊断疑难病症是一种艰苦思索的过程。为搜集资料,张孝骞强调治学的方法论。为做好资料的分析和整理,他推崇联想力和批判性思维。以此为方法,张孝骞诊断出了中国第一例Wegner肉芽肿以及世界上第八例叶间瘤合并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软骨病。
张孝骞教授总能通过自己广博的文献积累和入微的临床观察,做出正确诊断。张孝骞教授主张读书,但是,他最反对临床大夫只顾埋头读书,不仔细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不注重临床细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他告诫学生,不要做“看书的郎中”。他说英语中的“bedside”,是指临床大夫必须贴近病人的床,“亲临实践”是他对年轻大夫的要求。
●精勤不倦,千秋有风范●
“在患者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小学生。”对疾病个体性的认识,使张孝骞格外重视临床第一手资料,于是他养成了坚持用“小本本”记录疑难病例的习惯,即使到晚年,在右眼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左眼患白内障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记录,就是为了对患者负责。
张孝骞教授的“小本本”
张孝骞一生记录的五十六个小本就是自己身体力行写成的关于实践的书,这些小本见证了一个医学大家是如何积累学识、丰富经验和锻炼自己作为医生的敏锐洞察力。
张孝骞教授88岁入党宣誓
年12月,88岁的张孝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下午2时举行我的入党宣誓大会,颇多誉词,深感惭愧……护士送来花束,医院送一玉雕装饰品,医科院送来一寿字蛋糕。热情洋溢,耗钱过多,十分惭愧!”两个“惭愧”,让人们感悟了这位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耄耋老人虚怀若谷的情怀。
年8月8日,张孝骞因肺医院,终年90岁。
一个医生,用65年的医学实践,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他是当之无愧的卓越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堪称一代宗师、学界泰斗。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作风严谨,提携后学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鞠躬尽瘁
医学巨星,当之无愧
内容来源:医院、搜狐网
精彩文章合辑
推荐阅读
学不分科
强基固本方能厚积薄发
聪明能干的“太空多面手”——专家揭秘“天问一号”上的火星环绕器
进入主汛期,北京房山监测河道水质用上新“武器”
预告丨学不分科第三季第5期:一起走近“古老”而又“新鲜”的材料科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