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治疗胃肠系统疾病举例
2018-12-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由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12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18g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证:里虚伤寒;虚劳。脘腹孪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
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里急。
用法:水煎温服,饴糖后下,稍煎即可。
建中为补虚调阴阳之妙法。一可治中气之虚,气血不足,二可治气虚发热,所谓“甘温除大热。加之建立中气,可治里虚邪扰,可防肝气来犯。
适应症及鉴别应用
日本医师会制定小建中汤提取剂的适应症为:体质虚弱者的疲劳倦怠、腹痛等。症状有皮肤营养低下、冷症(尿频、尿多)、心悸、盗汗、鼻衄、手足发热、尿频、神经过敏、病后体力下降,腹部术后综合征,或结核性腹膜炎的轻症、无腹水、便秘阶段亦可用之。腹诊:腹直肌紧张、僵硬、突起,或腹软无力、从腹壁能看到肠蠕动者均可用。小儿虚弱者,包括反复脐疝痛、慢性胃肠炎、直立性调节障碍等。另外小儿夜啼症、幼儿疝气(脐、腹股沟)、慢性扁桃体炎、增殖腺病、神经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均可用小建中汤。
饭山和郎等认为,小建中汤的适应症包括腹痛和虚劳两种情况。适用于本方的腹痛为从脐周至下腹部肠痉挛所致的拘急性疼痛,有时伴有腹部胀满及排便异常等。“虚劳”主要表现为消瘦、腹直肌紧张,有时触到腹白线等腹证。龙野认为,小建中汤多用于胃张力迟缓、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阑尾炎、胆石症等。大塚敬节认为,无腹水的结核性腹膜炎轻症多见小建中汤证;幼儿因感冒、麻疹、肺炎等而突然出现腹痛,以及虚弱儿童出现衄血、紫癜等也可给予小建中汤。
现将临床应用列举如下:
一、腹痛
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P6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新编伤寒论类方》:24)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二、胃脘痛(胃粘膜脱垂)
胡希恕医案:张某,男,42岁,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经万传真》;
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三、胃溃疡:
李某,女,36岁,胃溃疡12余年,近年来,几乎每年因吐血、便血而收住院1次。胃痛不安,心悸失眠,大便色黑,疲乏倦怠,纳呆腹胀,排气较多,烦躁易怒。舌稍红,苔薄黄、脉细。证属土虚木乘,治宜补虚建中,兼以疏木。处方:桂枝20g、炙甘草15g、大枣6枚、生白芍25g、生姜9g、山药20g、三七10g、白及10g。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6剂后,黑便消失,睡眠安稳,腹胀排气偶见,纳食量增,精力增强。询问是否在药中加了安眠药。为巩固疗效,继进3剂。
按:案中桂枝汤加山药建中补虚,白及、三七是胃出血要药,止胃出血,促进溃疡愈合,白芍柔肝止痛。全方无一味安神药,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和则自然睡眠安稳。
四、噎膈(贲门失弛缓症)
魏传余医案:李某,女.24岁,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于食因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克,馅糖l00克
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末发现异常。(四川中医;(12>:22)
按语:中气虚弱,贲门失于弛缓,吞咽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证使用是药,小建中汤补益脾胃,建立中气,待中气建,则吞咽自如,是以获效。
五、痢疾
孙宝楚医案:王某某,女,22岁。有痢疾史。三月前下利又作,疑似阿米巴痢,注射依米丁症状很快消失,但在两个月中,治疗断断续续进行,下痢仍然时发时止。现脉微弱而缓,舌苔白,恶风,自汗,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腹中隐痛,大便日行二三次,中杂白垢如涕,或带血色,轻度里急后重。诊断:久痢中虚,营卫不和。用小建中汤加白头翁,处方;
桂枝3克,白芍9克,白头翁9克,炙草4克生姜4片,大枣4枚棕子糖2枚调服。服2剂后症状消失,观察半年未见复发。(江西中医药;(7):38)
按语:凭脉辨证,本案乃中虚久痢,正虚邪实。故一则用白头翁祛其邪以绝其本,一则用小建中汤补其虚以复其元。
六、便秘
蔡渔琴医案:黄某,女,30岁,l年10月5日初诊。思便秘9年,始则3—4日一行,无明显痛苦。婚后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时觉隐隐胀痛,如物梗塞,饮食减少。历经中西医治疗,屡用通导,或可见效一时。形瘦神疲,气短乏力,因大便秘结而诱发痔疮,常流鲜血,医院校查,除见脱出之外痔,余无异常。就诊时,巳4日未便。
嘱取小建中汤7剂。
服药后便觉肠鸣,腹部如有气体窜行,即大便1次,姑为羊屎样,后则解出黄色软便。服完7剂,又解大便1次,先硬后塘,硬亦无羊屎样。第2疗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加大10倍,浓缩成膏剂,坚持续用2月,每日大便通畅,体力逐渐康复。随访半年,无不适之感。(辽宁中医杂志;(4>;29转20)
按语:本案便秘屡进攻下通导之剂,虽可暂快于一时,然中气之伤省日俱增,以形瘦神疲,气短乏力为辨。治疗“塞因塞用”,以小建中汤补益中气,调和阴阳,润燥养营。冀亏损渐盈,气盛营充,则其结自通。
七、黄疸(溶血性黄疸)
陈麟医案:资某,男,58岁,年3月9日初诊。患黄疸一年余,肝功检查:黄疸指数6单位,血清胆红素直接反应(一)、间接反应(十十),总胆红素3mg/ml。尿检:尿胆红素(一),尿胆元1:24,诊断为“溶血性黄疽”。服西药效果不显,延余医治。刻下: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两目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此属“阴黄”,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当温中健脾,补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
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去渣取汁,纳饴糖克口服,每日l剂。
服7剂,饮食增进,面色转润,但大便仍搪。守原方加山药15克,连服20余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5):30)
按语:本案黄疸见阴证、阴脉,当属阴黄。《景岳全书》云:“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并云::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本案用小建中汤,乃药中其本,果其效不凡。
八、萎黄
万健臣医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治疗无功。予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脉证合参,脾届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为脾虚而荣血虚馁,不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参归以益气养荣。十余服.热止黄退。(中医杂志l(9>:25)
按语:萎黄多由脾胃虚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气血虚损不能外荣肌肉所致。其特征是身面黄而小便利,此时,汗下渗利俱不可施,惟与虚劳失血同治为宜。
本方确有滋补强壮作用,尤其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虚损性疾病,效果良好。诸如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可加速溃疡面愈合;治疗男性不育症,可以增加精子数量,提高质量;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具有保肝作用;治疗神经衰弱,具有镇静安神作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生化气血作用。可以认为是治疗一切虚损不足之证的基本方。
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