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脐疗外用脐疗治妇科疗效,独特
2016-11-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脐疗治妇科肚脐又名肚脐眼,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神阙。国外医生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详述如下。
1、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3、圆形:肚脐若为正圆形,女性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4、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注意。5、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6、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7、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8、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9、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患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10、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脐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采用中药粉末纳入肚脐之中,外盖膏药,或以中药饼敷脐部以胶布固定或熨脐、灸脐,或在脐部拔罐,以治疗一些疾病。脐疗既对经穴起持久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直接治疗作用,适应症较广,效果较好。脐疗对妇科某些疾病,同样有独特的疗效。
月经病月经不调取当归30g,红花、月季花、川芎各15g,共研细末用茶叶水调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用5~7天。血瘀型闭经取蜣螂1条,威灵仙10g,焙干共研细末,敷脐,或将细末用酒调为丸,放入脐内,外用伤湿止痛膏盖贴,约1小时后去除。月经过多女贞子、旱莲草各10g,地榆炭12g,共研为细末,分为两份,每天用1份,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夜敷晨弃,连用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肝肾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之月经过多。
寒凝气滞之痛经方一:取肉桂15g,小茴香、吴茱萸各20g,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炒热,敷于脐部,盖以清洁纱布固定,每月经血来前敷3日。方二:肉桂3g,五灵脂10g,蒲黄20g,共研细末一半用水调为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另一半,分2次温开水送服。3天为1个疗程。产后病产后受腹痛脐部,以纱布盖严,再用艾条温和灸或熨烫(用热水袋亦可)。
对产后受寒所致的腹痛不止有良效。
产后汗出用五倍子15g,研末加醋调,敷脐部。也可用何首乌20g,研末,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中,适用于产后体虚自汗盗汗不止,每天1次,连用至愈。
产后恶露(子宫内瘀血)不下取红花15g,桃仁25g,益母草30g,共研细末,用黄酒调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恶露不绝方一:黄芪、党参、白术各25g,升麻、龙骨各10g甘草6g,共研细末,取15~30g,米醋调成糊状,敷贴于脐孔,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气虚型患者。
方二:当归、川芎、肉桂、炙甘草各15g,蒲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各7.5g,赤芍3g,共研为细末,取药末约15~30g,与血竭末0.5g,调合拌匀,加入热酒调成厚膏,敷脐,覆盖固定,隔3日换药1次,至恶露干净停药,适用于血瘀型患者。产后便秘大黄10g,木香5g,共研细末,水调成糊,敷于脐部,每日1次,便通则停药,不可久用。
其他妇科病
慢性宫颈炎穿心莲g,益母草g,水煎2次,合并煎液过滤后浓缩成ml,加入防腐剂。每次用纱布蘸取10ml,敷于脐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