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解谜
2017-5-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发热是身体异样时的常见症状,多数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好转,发热也就随之消退。然而在临床中也有一部分患者长期发热,却始终查不清原因,令患者及家属都颇为心焦。到底是何因致热度不减?为此,我们请教了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管剑龙教授。长期发热对人体的危害何谓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管教授告知,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值2周及以上,通过医生详细问诊,经过必要检查,仍找不到病因的,称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一般正常情况下,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为36.5~37.7℃,腋下温度为36.0~37.0℃。超过上述正常范围,37.4~38℃是低热,38~39℃中度发热,39~41℃高热,41~42℃超高热。管教授说,临床上更喜欢以38.5℃为分界,因为不超过38.5℃的热度尚不会对人体代谢、身体功能产生影响,发生损害。但是超过38.5℃的热度,人体代谢就会发生紊乱,脱水、酸中毒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低于38.5℃的热度不建议用退烧药,以物理降温、喝水来退热;高于38.5℃,建议使用退烧药。发热时该做些什么管教授说,由于可导致发热的疾病非常多,可谓五花八门,有时候确实一时难以找到原因。有资料统计,85%的发热最后都是能够找到病因的,还有15%的发热较难找到病因。为了能尽早查明病因,有些必要的检查必须要做,有时候某些检查甚至需要重复几次进行,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共同完成。另外,查明发热原因,也和每个医生从医经历,经验积累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医生本身不断提高自我的职业素养。那一旦发热该做哪些必要检查呢?管教授告知,首先需要详细告知医生病史,不仅仅是发热本身的情况,如发热时间多长,记录的热度数值等等,还要告知有何其他伴随症状,以及是否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等等。配合医生完成“视、触、叩、听”的体格检查。其次,血象检查,从血常规中就可以见到很多疾病的端倪,怀疑某些疾病时还需增加一些特殊血象指标的检查。第三,影像学检查,包括胸片、超声、CT、核磁共振。管教授提醒,发热时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对因治疗,在原因尚未查清的状况下,不建议滥用药物。不明原因发热真的原因查不明吗?管教授说,不明原因发热并非一定查不到病因,很多长期发热而来求医者,最后都找到了发热的原因,再经过治疗,病好后热度自然就退去了。这样的例子,数之不清。病例1:男性,发热持续8年,医院诊疗,都未找到发热病因,无其他不适状况。后慕名找到管教授。管教授详细询问病史后,从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开始,B超、胸部彩超检查无异样,但血液检查发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非常厉害,炎症反应很严重。管教授想到胸部检查没有什么问题,并且多年来患者未进行过脑部检查,遂对其进行了颅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不出所料,脑血管里有炎症,为孤立性血管炎。经过一星期治疗,历时八年的发热终于退去了。至今病愈两年,近期复查无异样,患者本人仍不敢相信数年发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治好了。病例2:某医院的医学博士,其父亲发热持续2月余,且高达39℃,经过抗生素治疗后没有效果,原因也一直没有查清楚。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找到管教授拜托其诊视。管教授在为其父亲胸部听诊后,问这位博士是否给他父亲拍过胸片。博士回答说未进行过此项检查,因为其父亲没有咳嗽、没有痰液,听呼吸音也挺好的。但管教授还是坚持让其父亲拍了胸片,后胸片显示为中心型肺癌。当下管教授也批评了这位博士没有掌握好基本功。管教授之所以要求做胸片,是因为在他听呼吸音的时候,明显觉得左右肺部声音不一样,有轻重区别。他说,听呼吸音的时候要像扫地雷一样,既要仔细也要全面,不能漏听任何细节。而且不咳嗽不咯痰并不能完全排除呼吸性疾病,因为呼吸道是与外界相通的,最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肺部往往是第一个必须要检查的器官。病例3:甘肃人,发热持续三个月,在老家治疗未见起色,并且使用了昂贵的药物。后至管教授处诊治,管教授发现其在老家虽然使用了非常好的药物,但是都不是针对其真正病因的,在为其使用了针对病因药后三天,患者就病愈了,且药物价廉而物美。由此可见,大部分患者的发热原因还是可以被发现的。管教授介绍,在其诊治的发热病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为以下几种病因:1、内科病药物热——常见于感冒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后,体温非但不降,还会越升越高。这种情况,多数为早期有细菌感染,抗生素可能已经将其消灭,但是抗生素同时又引起了药物热,将发热激起来了,发热一直未停,误以为是之前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药物热有其特点,常常是在输液的时候体温逐渐升高,时间上有联系。如患者上午输液,那么上午发热,下午输液下午发热。另外,药物如果是过敏性的,则会同时伴发药物疹,如皮肤较红、瘙痒。怀疑是药物热引起的,那么将所有的药物停掉,无论是口服还是输液的,都暂停使用,一般三天就可以痊愈。结核病——是发热非常常见的病因,结核发热一般为低热。结核病并不像我们常见的那样,一定会伴有咳嗽、胸痛,它有时候也是可以没有症状,且拍胸片也不一定有问题的。比如早期的粟粒型肺结核,一开始没有其他不适,不过过了一段时间,病程长了出现病变,但X片也可能无法显示出病灶,需要高分辨的CT才显影,那么这样就可能一时查不到发热病因。当然作为一名医生,在诊病的时候不要把目标仅仅集中在发热这个点上,而不注意看伴随症状,不然就很可能诊断不出来。有时候病人不说,就要详细去问的。如发热以后,体温下降了没有,精神如何,夜里有没有出汗、盗汗,有没有接触结核的病史。这些都可以提供线索。淋巴瘤——早期往往就是发高热,症状也不明显。大的、摸得着的淋巴瘤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候淋巴瘤也会长在腹膜后,或者一些其他摸不到看不着的位置。这个时候往往只有发热的症状,而且是长期发热。诊断淋巴瘤,还可以看是否有相应的症状,如是否有明显的消瘦乏力,相应的肿瘤指标是否异常。怀疑淋巴瘤就要更进一步做检查,如核素扫描、骨髓穿刺检查。由于淋巴瘤的癌细胞不是弥漫性的,它呈点分布,所以查一个部位并不一定能立即就抓住它,要换部位查,有些患者需要进行三次以上的穿刺才能真正找到淋巴瘤细胞。2、风湿免疫病作为一名风湿病专科的医生,管教授告知,有很多风湿病也会引起发热。最多的是成人斯蒂尔病,此病其实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发热病程非常长,可以长达半年、一年之久,且于每日下午、傍晚时分体温升高,一定是高达39~40℃的高热。除了发热之外,还有一系列症状,伴有喉咙痛、肌肉酸痛,背上皮肤发红,起皮疹,病程时间长了,会有免疫反应,淋巴结可以肿大、肝脾肿大,血象中的白细胞数值非常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很高。对于非风湿病专业的医生来说,较易误认为严重的感染。除此之外,几乎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以发热,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的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热度高低值不等。总的来说,结缔组织病,占所有不明原因发热的20%。3、隐匿性发热在不明原因发热中有一部分隐匿性发热,发热不是持续的,而是有间歇期。患者发热一段时间后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发热了。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管教授说,这可能发生在(1)牙齿,如智齿发炎;(2)耳鼻喉科病,如中耳炎、鼻窦炎引流不畅;(3)肛肠科病,如肛周脓肿;(4)泌尿系疾病,如尿路感染。这些小地方,引起的症状不重,不容易被发现。4、心理因素引起的发热管教授指出,心理因素也常会引起发热,且多数是低热。这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类确实有发热,另一类则是假性发热。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会引起低热,它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总体来说,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学习压力大、工作压力大的人,处于更年期的人。除了低热之外,还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比如脑子反应慢,记忆力减退,严重失眠,易做恶梦,手发抖,易出汗。神经官能症需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才能做这样的诊断。这类病人对低热非常在意,常常会比较刻意地记录发热时间,发热的度数。针对于这类患者,给予相应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假性发热——我们都知道口腔的温度和腋窝下测量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人对测量体温有误解,认为腋窝下的温度测量后要加0.5℃。不少患者其实腋下温度测量是正常的,但是一加0.5℃,温度值上去了,他就觉得自己发热了。这些患者没有什么伴随症状,偶尔会有睡不好觉,精神不好的状况。管教授说,这样的不适多半是因为患者心理负担过重,总是放不下发热这回事造成的。针对此类患者,给予正确地测量体温的指导,疏导其心理,就可以解决患者所谓的“发热”问题了。总之,管教授提醒,发热终究有因,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暂时勿滥用药物治疗。长期发热的诊断,需要根据详细的病史资料、详细的体格检查资料以及必要的相关临床线索,然后进行有目的常规检查,这些都是重要的诊断手段。此外,医院、尽早作规范的检查、规范的治疗也是能否得到成功诊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家简介管剑龙医院免疫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题教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心(临床类)主考官、中华风湿病学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学会风湿免疫科分会全国委员。临床专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痛风;尤其对白塞氏病、成人发热待查拥有独特的诊治方法。专家门诊:周二上午;特需门诊:周一下午;特约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