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超学堂结核性腹膜炎E成像引导穿刺活
2020-3-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起病缓慢而隐匿,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多由腹腔病灶直接蔓延,少数由结核杆菌血行播散所致。传统影像学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方法非常有限,获取病原学、细胞学或病理诊断依据较为困难,临床易误诊或漏诊。
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类型可分为3型:即粘连型、渗出型、干酪型;
超声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类型:
腹腔积液型
腹膜和肠壁增厚型
团块型
淋巴结肿大型
作为组织硬度定量的最新技术,超声实时剪切波E成像(shearwaveelastography,SWE)近年主要应用于甲状腺、乳腺、肝脏及前列腺等部位疾病的诊断,其在腹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鲜见报道。近期有文章发表,研究不同超声技术对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探讨应用超声E成像(SWE)引导穿刺活检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该研究共纳入50例病例,其中E成像引导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7-72岁;常规超声引导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9-68岁。所有病例均因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及腹膜增厚来诊,分别接受E成像(SWE)引导穿刺活检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
研究结果显示:
E成像(SWE)引导组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组(P=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超声引导组(P=0.)。
E成像(SWE)引导组25例患者均成功取得组织条,取材率%(25/25),病理结果均证实为结核性腹膜炎(图2B),其中粘连型13例,渗出型9例,干酪型3例。
常规超声引导组25例患者中21例成功取得组织条,取材率84.00%(21/25),穿刺未成功的4例经腹腔镜活检获得病理结果,证实为结核性腹膜炎,其中粘连型12例,渗出型8例,干酪型5例。
E成像(SWE)测量腹膜病变处的硬度值均增高:
13例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
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19.62±2.56)kPa;最大值Emax:(38.43±3.75)kPa;最小值Emin:(6.36±1.62)kPa;
9例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
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16.32±1.87)kPa,最大值Emax:(32.11±3.43)kPa;最小值Emin:(5.87±1.45)kPa
3例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
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12.56±1.32)kPa;最大值Emax:(26.75±2.89)kPa;最小值Emin:(4.66±1.19)kPa
E成像(SWE)引导组中2例(2/25,8.00%)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穿刺道出血,未特殊处理。
常规超声引导组中8例(8/25,32.00%)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腹腔积液外漏,经加压包扎后好转;2例穿刺道出血,由于出血量较少,未特殊处理;4例患者术后疼痛,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文章提出,E成像(SWE)可显示组织的硬度,从而鉴别病变性质,是一种无需人为施加压力的弹性成像方法,可有效避免操作者个体差异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操作的可重复性。通过E成像(SWE)可辨别增厚腹膜硬度,将穿刺针精准定位于组织弹性值较高的区域,有利于提高穿刺的阳性率,避免盲目穿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抽取腹腔积液进行病理检查,但阳性率较低;腹膜穿刺活检是一种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的诊断技术。E成像(SWE)结合穿刺活检为结核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剪切波弹性成像引导穿刺活检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年第15卷第3期,医院超声科刘明辉主任团队(原始文献DOI:1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