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不服三十年,却治不服胞内菌

2021-12-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1.什么是胞内寄生病原体?胞内寄生病原体:指侵入宿主细胞并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病原微生物。

2.胞内菌的分类?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寄生菌(intracellularbacteria),简称胞内菌。胞内菌分为兼性胞内菌和专性胞内菌两类。兼性胞内菌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胞内寄居、繁殖;在体外,其又能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包括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布鲁氏菌、嗜肺军团菌、李斯特菌、志贺氏菌、耶尔森菌等。其中沙门氏菌、布鲁氏菌、鼠疫耶尔森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可生存于细胞囊泡中,志贺氏菌生存于细胞质中。多引起慢性感染。专性胞内菌包括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衣原体等,其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3.胞内菌与宿主形成共生平衡胞内病原体的胞内生存机制是适应胞内生存方式而进化选择的产物。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侵袭途径进入宿主细胞,并选择适应自身生存的胞内生境进行寄生,但胞内寄生病原体必须进化出特异的策略以保证能在胞内生存,如结核分枝杆菌富含脂类的细胞壁,这是获得胞内生活方式的首要因素。由于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体液免疫对这类细菌感染的作用受到限制,因此寄主对胞内感染的防御功能主要靠细胞免疫,例如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由于细胞免疫尚未建立,吞噬细胞虽可将它们吞噬,却不能有效地将具消化杀灭,因此病原菌容易随吞噬细胞在体内扩散、蔓延,而造成全身感染。在感染过程中,机体在病原菌的刺激下逐渐形成细胞免疫,通过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各种淋巴因子,激活吞噬细胞,可大大增强其吞噬消化能力,抑制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生存,获得防御同种病原菌再感染的免疫力。细胞内病原体大多能够与宿主共同生存,如世界上约有1/3(约20亿)的人接触过结核杆菌,其中只有10%的人具有活性的结核杆菌,余下的为潜伏感染,即绝大多数携带病原体而并不发病。由此看来,多数情况下这些病原体可与宿主形成共生平衡,只有少数具有反应性。当免疫系统不足以有效控制细胞内病原体时,便可导致疾病。4.胞内菌逃避机体防御功能的机制病原菌的细胞内寄生包括了病原种系谱的各种生命形态。从感染起始期,通过细胞内环境选择、避免或利用免疫反应、在转移瘤内聚集或者扩散感染,这些过程作为有机体发挥功能,并且一些关键点决定着微生物的命运。

图.病原胞内营生各显神通图相关通路汇总

(虚线左右分为胞浆菌与囊膜内菌)

1)胞内菌逃避天然免疫的机制 胞内菌能经不同方式逃避细胞内杀菌作用。例如:结核杆菌能阻止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李斯特菌能产生特殊的溶素(lysin),逃避吞噬体的“扣押”;嗜肺军团菌通过与CR1和CR3结合进入吞噬细胞,不引起呼吸爆发,可避免ROI产生而杀伤细菌;麻风杆菌等以无杀伤力的非专职吞噬细胞(如神经鞘细胞等)为寄居细胞,等等。另外,寄生于胞内的病菌亦可免受补体等体液抗菌物质的杀伤作用。2)胞内菌逃避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胞内寄生的细菌可免受抗体攻击。胞内菌逃避细胞免疫的途径亦有多种。例如:伤寒沙门氏菌能通过改变宿主免疫应答类型而逃避细胞免疫的作用,其机制是该菌内毒素能诱导Th2细胞形成,使宿主倾向于产生对该菌无害的体液免疫应答,类似情况还见于瘤型麻风患者。李斯特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能抑制巨噬细胞处理抗原,抑制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形成。5.胞内菌的临床特点胞内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机体后,利用毒力因子模拟宿主酶或分泌自身特有蛋白,介导粘附、入侵、免疫逃避、细胞自噬和细胞死亡等过程,在巨噬细胞内形成感染。其感染具有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全身系统受累等特点,对机体健康危害较大。6.胞内菌的治疗难点由于胞内寄生的特点,抗菌药物难以进入胞内发挥作用,导致胞内菌在宿主细胞内长期存在,进而形成慢性疾病。此外,尚未充分认识胞内菌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存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胞内菌引起的感染。因此,急需合适并有效的方法抑制胞内菌感染。

参考文献:

1.赵江丽等.病原微生物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热带医学年第11卷第1期

2.罗家琴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及其治疗.微生物学杂志年3月第24卷第2期

3.赵江丽等.病原微生物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热带医学年第11卷第1期啰嗦探案

一天不学习,皮痒痒,赞我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chenggw.net/fmjhyy/14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