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武医同源之以武入道论
2019-7-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武动健康人生路,形意太极显真
李氏形意太极拳修习见闻录(五)
儒、释、道、武、医同源之以武入道论
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有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代社会大家都在讲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恩朋友、感恩周围的一切,却很少也感恩一下这个为我们奋斗一生的身体;或者偶想感恩下自己身体却又苦无灵方,不知如何下手!身体本是宇宙间一道器,应顺道而生,和道而为。身体同时还是心灵的镜子,身体患疾,是在警醒我们心思已逆道而为,心性带领身体远离正道而后患无穷。所以《礼记-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性命双修(文武合参)之不二法门。
历史上的先贤古圣们的性命双修(文武合参)事例更是不胜枚举,譬如释迦牟尼也称释迦文佛,十几岁时世间学问统统学完,武功也是举世无双,佛经记载释迦佛十二岁可以一只手抓起小象,丢出去很远;拉弓射箭可以射穿九重金鼓,文治武功一等一的高!孔老夫子也一样,文称大成至圣文宣公,万世师表,《列子》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就是说关城门的大铁闸落下来孔夫子可以一臂之力将其撑住,夫子身负之力何止千斤。并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堪称文武全才。而见老聃则赞曰:神龙之见首不见尾!可见老子也定是:学识渊博、志趣高邈、人中龙凤!只是这些教主们“善持胜者,以强为弱,而不肯以力闻”,他们很谦虚,轻易不显示武功,但绝不是没有高深武功,不然缺一门怎能够在世界文化史上影响人类千秋万代!
我们的古圣先贤是深具智慧者,将许多难以明说的道法蕴含在我们的生活、文化中,百姓虽日用而不知,但保留下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智者可用其精华修得身心愉悦、健康长寿之目的。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信息的逐步发展,人们生活上的肆意妄为越烈,道器不堪重负,苟延残喘,罕有寿尽天年者。武乃中华传统国粹精华之一,正确修炼可使身体以后天之势返先天之能,此性命双修(文武合参)之道李氏形意太极拳皆可印证之。
我们再次回顾一下李春苓先生的习武历程,以领悟李氏形意太极拳以武入道历程。六十多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师爷与人口角了一番,勃然大怒,喝了一大碗凉井水,没有吃午饭就睡午觉了,从此落下病根。经一年多治疗,病情越来越严重,一米七三的身高,体重只剩下七十八斤,瘦得皮包骨。中医诊断为晚期痨病;西医检测有:结核性胸膜炎积水、结核性腹膜炎积水、肺结核、肠粘连等多种交叉感染疾病,稍事活动便气喘吁吁。当时的医疗条件看来,是不治之症,病情过于严重,医院都不敢收留。谈到这里,我想起一句佛家的名言:“菩萨畏因,凡人畏果。”病因简单,病症严重,小小的偏差,经日积月累也会变成毁灭性的结果。导致我们偏离自然和谐的因素很多,传统中医讲治未病,现代人讲养生,也不过是平衡身体回归自然状态。
人体从生到死无时无刻都契合于道,而不合的却是我们的心性。每当我们的思维引导行为习惯违背自然时,身体就会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若不明其义,严重了就会出现不同病态,病症不过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整、保护行为罢了!在李氏形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每当身体有巨大变化时,都会短时间出现“旧病复发”现象,这实则是一种功法查病祛病功能体现,之后体质、功力会大幅提升。
师爷生死存亡之际,身、心求生存之志已接近极处,此刻幸得师祖传授山西太极一套。通过正确修炼太极拳,帮助气血推动体内能量转化和新陈代谢。过程也很辛苦,三伏天太阳下全身火辣居然无汗,经过月余全身排出粘稠、黄色、臭味的汗,经历了种种变化,一年后,病症状消除殆尽,与同门较力时,竟意外发现力量涨了很多。后来学了很多套路、器械、对练,最钟爱那套太极拳,练起来内劲充盈霸道。师爷发现形意、太极拳理上并不违背,核心都是六合整劲,但是形意刚猛,对体弱、病患、年老之人不宜,太极繁杂,不易快速掌握要领,鉴于此才创编了这套李氏形意太极拳功法。
在教学意义上这种简化了太极拳同时又强化了形意拳的新功法可以接纳更多向往健康、怀揣有武侠梦想的朋友们。通过练拳改变人体动、势能后,快速升阳、加快气、血循环,增进新陈代谢。身体通透后,病症就会逐渐消失。习练者初期身体通透后,脏腑协调性增加、筋骨得到更多滋养而强壮,此时力量、抗击打会大幅提升,为后期练就六合整劲打下基础。
“造化生物生命的原素,乃宇宙间的大气。大气者阳气与阴气也。养性动,动则直上。阴性本静,静则直下。本是各走极端的,不能成圆运动。动的太阳的热,来到地面静的阴性之内。阴中有阳,静者亦动上来。阳中有阴,动者亦静下去。彼此合和,分析不开于是动静相交,旋转升降,遂成一个圆运动也。此圆运动的中心,名曰中气。造化之生物,先有阴阳的升降,而后生成生物的中气,是为先天。物之有生,先秉造化旋转的中气,而后生成体气的升降,是为后天。造化圆运动个体之构成,先有沉,后有浮,沉贵能生,浮贵能降。沉浮有先后之分,升降无先后之别。”此段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的一段关于阴阳的描述。大意是:太阳热为动为阳,地面为静为阴。首先太阳热照射到地面而使之温暖,积蓄生发的能量,动入静中,阴中有了阳。其次大地吸收阳热而动起来,积蓄能量生发出种种生命动态,静中有动,阳中有阴。阴阳交合,升降沉浮,形成圆运动,称之为中气,为万物化生之本。人体与自然之理相同,以人为例先、后天的区别:人秉造化中气而生,然后逐渐消耗中气,体现种种生命动态,为后天。然而自古以来很多修行者,逆势而为,以种种修法减缓或者增加中气,为先天。苓先生创编李氏功法,契合人体自然的运行规律,动作简单、缓慢看似无意,体势上松下沉,浊气下沉脚底、清气上升滋养于脑。内在充盈霸道、热气蒸腾汗如雨下、暗劲透达四稍,练后有一股欣欣向荣之象,蕴含后天返先天的过程。通过外练拳路,循序渐进,以外形驱动内在,配合内观,自省吾身,身心共修,短时间内祛病强身,得其法者不但体态年轻,还可年长而功力不衰。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之理,配合药石金汤,以及多方调理,祛病强身、长生久视。武、医在汉代以前同是道学的一部分,到了后来才有分科,而殊途却同归。
还以春苓先生为例,绝症一年即愈,而后练就高深功力。因老先生习武经历独特、功力强大被武林界公认为传奇武术家、“东北神力王”。65岁时才收时年25岁的刘师为徒,一见倾心而倾囊所授并陪其功力训练而快速成就。80岁时,仍发乌黑,耳聪目明,皮肤红润有光泽而且无老年斑,食量大,功力不退、夏不怕热,冬不怕寒等等。
刘师在随师习武的第一年开始为验证所学,就不断与武林朋友交流切磋,并寻找机会参加各种比赛,多次荣获省、全国、世界冠军。刘师虽至中年,仍孜孜不倦研阅、吸收儒、释、道、武、医等等众家精华,发现古学精华皆有相通之处,应理为同源。习武修身更不是简单地锻炼下身体,俨然是一个从武蹈、武术、武学、武艺进而以武入道(性命双修、文武合参)的过程!
人身本是一小宇宙,契合自然之理;无奈时代变迁,外缘浮躁,身心具疲,李氏形意太极拳功法虽以修身为先,实则是身心共进之法,正确修炼百益无害。
李氏功法源于自然之理、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同时适应现代社会、教法因人而异;快速恢复道器(人体)本能,堪称奇特之入道法门。然功法再奇,无恒心修习也是枉然。
武动健康人身路,形意太极显真功。
如果您拥有武侠梦
如果您期待健康
如果您想脱胎换骨
如果您向往霸气人生